[发明专利]一种上跨高铁不对称刚构桥转体施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213550.8 | 申请日: | 2021-10-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348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 发明(设计)人: | 张部伟;水晶明;贾晓辉;何进;王发明;李细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1D21/08 | 分类号: | E01D21/08 |
| 代理公司: | 南京协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93 | 代理人: | 蒋志栋 |
| 地址: | 2100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上跨高铁 不对称 刚构桥 转体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跨高铁不对称刚构桥转体施工方法,应用于横跨高铁的桥体施工,包括如下步骤:顺铁路方向搭设转体箱梁的多层支架系统,采用支架现浇法对转体箱梁进行分段浇筑,形成悬臂T构桥,在转体箱梁的下承台上安装反力座和下转动牵引系统,在转体箱梁的上承台上安装上转动牵引系统;所述下转动牵引系统包括下转盘、环形滑道、临时锁定装置,所述上转动牵引系统包括上球铰、滑动片和撑脚;驱动上转动牵引系统和下转动牵引系统,将T构桥分段降速旋转至设定位置;转体后进行合龙段现浇。本发明采用多层支架系统,可以实现快速现场浇筑施工,采用分段降速旋转和点动旋转的方式将T构桥旋转至设定位置,提高了转体的安装效率和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转体桥梁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上跨高铁不对称刚构桥转体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建工程的重点投入,跨越障碍物时大跨径、大断面的桥梁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青睐。目前特殊条件下大跨径桥梁主要的施工方法包括千斤顶顶推法、牵引拖拉法、转体施工法和支架法组成。顶推法和拖拉法多适用于多跨径桥梁,工期较长;支架法多适用于有平整场地的桥梁建设,在跨越高铁或河流时不具备条件时没有优势。转体施工在遇到障碍物时,可以借助其附近场地,通过支架现浇预先完成梁体浇筑,再通过转体设备通过旋转至设计位置,工期较短,安全可控。尤其在上跨高速铁路时,桥梁转体施工具有不影响铁路运营,安全可靠,同时有利于缩减工期的显著优势,常作为桥梁建设的首选方案。
随着我国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发展,跨线桥施工方法也越来越多,主要由预制吊装法、顶推法、悬臂浇筑(拼装)法和转体法。特别是转体法在大吨位、大跨度、施工条件受到严重限制的条件下,其不干扰既有线运营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技术优越性显著。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始研究转体施工技术,转体施工桥梁建设多分布在四川、湖南等等多山多河地区,平转施工占大多数,占80%以上,竖转占10%左右,平竖转相结合的占10%左右。
国内对于转体桥研究颇多,但对于不等长不等宽刚构桥,尤其是上跨高速铁路,需要在不中断运营的情况下,完成桥体的安装施工过程,现有的转体施工方法无法实现这样的施工过程,需要一种特殊转体方法,保证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对刚构桥进行就位提供技术指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上跨高铁不对称刚构桥转体施工方法,确保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对刚构桥异位现浇再转体至设计位置。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上跨高铁不对称刚构桥转体施工方法,应用于横跨高铁的桥体施工。
一种上跨高铁不对称刚构桥转体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顺铁路方向搭设转体箱梁的多层支架系统,所述转体箱梁支架系统包括支撑基础和支撑平台;
在转体箱梁的下承台上安装反力座和下转动牵引系统,在转体箱梁的上承台上安装上转动牵引系统;所述下转动牵引系统包括下转盘、环形滑道、临时锁定装置,所述上转动牵引系统包括上球铰、滑动片和撑脚;
在支架系统上方搭设浇筑模板,根据浇筑模板分段进行混凝土浇筑形成T构桥,所述浇筑模板包括底模、侧模和内模;
驱动上转动牵引系统和下转动牵引系统,将T构桥分段降速旋转至设定位置;
转体后进行合龙段现浇。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进一步地,支撑基础的搭设过程为:
沿着铁路运行方向设置基坑,所述基坑为矩形结构,围绕基坑一圈浇筑冠梁;在基坑内设置双板薄壁桥墩底座,在双板薄壁桥墩底座上设置上承台;
围绕冠梁沿顺铁路方向浇筑两排相互对称的桩基础,浇筑条形基础将桩基础连成整体,所述桩基础、条形基础的高度均与冠梁高度一致,形成支撑基础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二十五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135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