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共线运行路径运行间隔的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91321.0 | 申请日: | 2021-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59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刘循;王潇骁;洪海珠;金捷;张雅;马能艺;朱寅锴;李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3/00 | 分类号: | B61L23/00;B61L23/18;B61L2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金茂律师事务所 31299 | 代理人: | 谢瑞强;王翠平 |
地址: | 20023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共线 运行 路径 间隔 方法 系统 | ||
本申请所述确定共线运行路径运行间隔的方法及系统,根据前车及后车在共线路径的运行曲线信息,确定后车追踪时间间隔最大值;获取当前前车及后车的位置信息,根据后车的当前位置及其运行速度,确定后车执行保障紧急制动至安全停车的预测停车位置信息;将预测停车位置信息与当前前车位置信息进行比较,确定初始追踪间隔的时间增量;根据初始追踪间隔及时间增量,确定共线运行路径的追踪间隔;并进一步根据追踪间隔、分叉点或汇合点联锁控制间隔三者中最大值,确定为共线运行路径的运行间隔。从而可以精确确定共线运行路径下的运行间隔,以有效满足车站配线设计、配属列车数精算、运行能力挖潜、运营交路优化等业务决策的数据快速获取需求。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确定共线运行路径运行间隔的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已逐步成为公共出行的首选方式。对于超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日均客流已超千万人次,日益增长的高峰客流运输需求与骨干线路运行能力的矛盾不断凸显,运营服务保障水平面临着全面持续提升的巨大压力。
因而,在线路前期设计中,如何科学开展车辆基地规模、车站配线、配属列车数等设计、精算工作,使得线路建设后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简称“列控系统”)运行能力更好的满足线路客流运输需求;在已运营线路高峰时段的正常运营工况下,如何更好的发挥列控系统运行能力,有效缓解客流乘坐拥挤程度,提高运营服务水平;在已运营线路高峰时段的突发性大客流、设施设备故障等异常工况下,充分利用列控系统运行能力,如何实现精准化应急处置和运营组织,提高运营保障水平,都是行业不断研究完善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确定共线运行路径运行间隔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
a根据前车及后车在共线路径的运行曲线信息,确定所述共线路径的后车追踪时间间隔最大值,其中所述后车追踪时间间隔最大值为初始追踪间隔时间值;
b获取当前前车及后车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后车的当前位置及其运行速度,确定所述后车执行保障紧急制动至安全停车的预测停车位置信息;
c将所述后车安全停车的预测停车位置信息与所述获取的当前前车位置信息进行比较,确定所述初始追踪间隔的时间增量;
d根据所述初始追踪间隔时间及所述时间增量,确定所述共线运行路径的追踪间隔。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确定共线运行路径运行间隔的系统,所述系统至少包括:
初始追踪间隔确定装置,用于根据前车及后车在共线路径的运行曲线信息,确定所述共线路径的后车追踪时间间隔最大值,其中所述后车追踪时间间隔最大值为初始追踪间隔时间值;
前车位置与后车预测停车位置确定装置,用于获取当前前车及后车的位置信息,根据所述后车的当前位置及其运行速度,确定所述后车执行保障紧急制动至安全停车的预测停车位置信息;
时间增量确定装置,用于将所述后车安全停车的预测停车位置信息与所述获取的当前前车位置信息进行比较,确定所述初始追踪间隔的时间增量;
追踪间隔确定装置,用于根据所述初始追踪间隔时间及所述时间增量,确定所述共线运行路径的追踪间隔。
运行间隔确定装置,用于获取所述共线运行路径的分叉点联锁控制间隔及汇合点联锁控制间隔,并确定所述共线运行路径中追踪间隔、分叉点联锁控制间隔、汇合点联锁控制间隔三者中最大值,作为所述共线运行路径的运行间隔。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能够实现以上所述的确定共线运行路径运行间隔的方法。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至少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913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逐渐逼近寄存器式模拟数字转换装置与信号转换方法
- 下一篇:扭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