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工程可移动混凝土泵管支撑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80249.1 | 申请日: | 202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56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马胜志;戴连双;司永波;孟祥磊;张超;杨盼;田辉;王坤;范东东;刘新元;丁红伟;薛寒;杨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新兴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21/04 | 分类号: | E04G21/04;E04G2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挺立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5 | 代理人: | 耿彩红 |
地址: | 10000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工程 移动 混凝土 泵管 支撑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可移动混凝土泵管支撑装置及方法,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该建筑工程可移动混凝土泵管支撑装置及方法,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轮子,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内部为中空结构,第一支撑杆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该建筑工程可移动混凝土泵管支撑装置,通过传动杆与拉簧分布以及弹簧与拉簧的合理分布使装置的力学性能和稳定效果得到增加,使放置架的受力更加均匀,使得缓冲力变大,使冲力得到最大化的减缓,使得管道传递的水平与竖直震动得到减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冲击力造成的震动装置内部的结构出现松动与磨损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工程可移动混凝土泵管支撑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输送泵,是一种利用压力将混凝土沿管道连续输送的机械,主要应用于房屋、桥梁及隧道等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混凝土输送工作,分为拖式混凝土泵、车载式混凝土泵及混凝土泵车,混凝土泵车是将泵体装在汽车底盘上,再装备可伸缩或屈折的布料杆进行混凝土输送和布料,拖式混凝土泵和车载式混凝土泵,是将混凝土通过专用的混凝土泵管输送,利用布料机进行布料;
利用泵管输送混凝土时,水平布置的泵管必须架起,此时就需要设置支架将其支撑起来,目前一些泵管架设方式是现浇混凝土墩或搭设钢管架;
由于泵管在对混凝土进行运输的过程中,混凝土对管道具有一定的冲击力,使管道出现震动的情况,从而造成钢管架会随着泵管震动产生极大的噪音,架体易松散,需要经常进行加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建筑工程可移动混凝土泵管支撑装置及方法,能够解决钢管架会随着泵管震动产生极大的噪音,架体易松散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可移动混凝土泵管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轮子,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第一支撑杆的内部为中空结构,第一支撑杆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的顶部内部为中空结构,支撑板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放置架,放置架的底部设置有冲击力减缓装置,放置架的顶部开设有滑槽,滑槽的截面为十字形,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放置板,放置板上设置有定位固定装置;
水平缓冲机构包括滑轴,滑轴的左右两端与滑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滑轴的表面与放置板的内部滑动连接,放置板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活动套接在滑轴上的弹簧,弹簧远离放置板的一端与滑槽的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箱体,箱体的内部为中空结构,箱体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二螺纹杆,第二螺纹杆的顶端转动贯穿箱体的内部并延伸至箱体的外部,第二螺纹杆的表面与支撑板的内部螺纹连接,放置架的底部开设有通槽,第二螺纹杆的顶端转动贯穿通槽的内部并延伸至通槽的外部,第二螺纹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锥形齿轮,箱体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把手,把手的前端转动贯穿箱体的内部并延伸至箱体的外部,把手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锥形齿轮表面啮合连接的第二锥形齿轮。
优选的,所述定位固定装置包括限位轴,限位轴的底端与放置板的顶部固定连接,限位轴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限位轴呈矩形方式设置在放置板的顶部,限位轴的表面滑动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与放置板的相近侧均开设有槽,限位轴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顶板,顶板的内部螺纹连接有与固定板顶部转动连接的第一螺纹杆。
优选的,所述冲击力减缓装置包括传动杆,传动杆的顶部与放置架的底部转动连接,支撑板的内部开设有滑动槽,滑动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两个镜像的滑块,滑块与滑动槽的截面均同样为十字形,滑块的顶部与传动杆的底部转动连接,两个滑块的相近侧固定连接有拉簧。
一种建筑工程可移动混凝土泵管支撑装置的方法,所述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工作人员使把手进行转动,从而使把手通过第二锥形齿轮与第一锥形齿轮的相互啮合,从而使支撑板进行上下移动,使得管道的高度得到一定的调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新兴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新兴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802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