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EMT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其的降低芳烃溴指数的催化剂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70003.6 | 申请日: | 2021-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59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周亚新;王月梅;李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1B39/48 | 分类号: | C01B39/48;B01J29/70;B01J29/80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0 | 代理人: | 马营营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emt 分子筛 及其 制备 方法 以及 包含 降低 芳烃 指数 催化剂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EMT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其的降低芳烃溴指数的催化剂,其中,所述EMT分子筛为含碳EMT分子筛,其中碳含量为0.02~0.5wt%,所述EMT分子筛中Na2O含量低于2.5wt%;以NH3‑TPD结果计,EMT分子筛的弱酸酸量与中强酸酸量之比为(1.05‑1.5):1。一种降低芳烃溴指数的催化剂,其包括所述EMT分子筛、任选的粘结剂和任选的MWW分子筛。一种降低芳烃料溴指数的方法,包括:芳烃料与所述EMT分子筛或所述降低芳烃溴指数的催化剂接触反应。本发明所述EMT分子筛可以应用于降低芳烃料溴指数,溴指数降低7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筛领域,尤其涉及一种EMT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其的降低芳烃溴指数的催化剂。
背景技术
分子筛具有规整的孔道结构、良好的热稳定性及较强的酸性,在加氢裂化、催化裂化和异构化等重要催化反应中应用广泛。由于沸石分子筛的独特结构和在催化方面表现出的优良性能,促使沸石分子筛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备受关注且日益广泛。
EMT分子筛具有三维12元环交叉直孔道体系的沸石骨架结构,酸性强、酸量多,是优良的异构化、芳构化和烷基化的催化材料。
芳烃是石化工业的基本原料,它主要来自于芳烃联合装置。经过催化重整反应后的芳烃产品均含有一定量的烯烃杂质。烯烃性质活跃,不但容易聚合形成胶质,而且还可能与其它组分发生反应,生成非理想组分,从而对芳烃产品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
另一方面,某些石油化工工艺过程如二甲苯吸附分离过程对烯烃特别敏感,即使烯烃杂质的含量只有百万分之几,也会对工艺过程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为了得到合格的化工原料并保证后续工艺的顺利进行,在重整、芳烃抽提、异构化、甲苯歧化工序之后,均有精制工序以脱除微量烯烃杂质。
白土具有酸性中心,在高压液相、150~200℃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催化叠合能力和孔道吸附能力,能使重整油中含有的微量烯烃发生烃化、聚合等反应,生成高沸点化合物,然后被白土吸附,或者在后续分离流程中脱除。
开采白土会造成环境的永久性破坏。另外,失活后的含芳烃白土由于对人体健康非常不利,无法回收利用,只能通过填埋来处理,这就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在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的今天,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及民众的关注,生产企业迫切需要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催化脱烯烃技术。
中国石化与中国海油开发了以USY分子筛为活性中心的分子筛型精制催化剂,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先后开发了DOT-100和DOT-200两代重整油非临氢催化脱烯烃催化剂。在重量空速1.5-1.8h-1、反应压力1.1MPa、反应温度157-185℃的条件下,DOT-100的单程寿命是白土的7-8倍,总寿命是白土的30倍以上。DOT-200催化剂在原料平均溴指数800mgBr/100g、重量空速1.7-1.8h-1条件下,单周期寿命相当于白土的15倍,总寿命可以达到白土的50倍以上。中国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开发了TCDTO-01重整油催化脱系统催化剂,据报道,催化剂可再生3-4次,其总寿命达到1.5-2年。
目前,脱烯烃催化剂常用Y分子筛。由于Y分子筛孔口直径较小,烯烃烷基化过程中生成的大分子不能在其孔道内不能快速逸出,容易在孔口堵塞而失活。
Exxon Mobil公司开发了Olgone芳烃精制技术,在工艺不做改动的情况下,采用MCM-22型分子筛型催化剂取代白土,用以脱除重整油中含有的微量烯烃,失活催化剂可以采用异位再生的方式恢复活性。
Exxon Mobil在CN101309999A中使用MWW分子筛和白土作为催化剂用于降低烃原料溴指数。CN101313052A将此类催化剂用于含微量氧化合物的苯原料的脱烯烃反应。
目前,还没有EMT分子筛催化剂用于降低芳烃溴指数的文献。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00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