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用铝材及其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64219.1 | 申请日: | 202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2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刘彦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兴辰铝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21/02 | 分类号: | C22C21/02;C22C1/03;C22C21/00;C22F1/043;C22F1/04;C21D8/06;B21C25/02;B21C29/04 |
代理公司: | 德州鲁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45 | 代理人: | 王娟娟 |
地址: | 276800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刘***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用铝材 及其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属于铝材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用铝材及其生产工艺,所述建筑用铝材的其成分包含0.49~0.72%硅,0.38~0.45%镁,0.1~0.3%钙,0.1~0.3%铁,0~0.1%铜,0~0.1%锰,0~0.1%锌,余量为Al;其余杂质的重量百分比不超过0.05%。采用的工艺包括熔炼、精炼、铸造、挤压和喷涂步骤。本发明所述的建筑铝材具有热稳定性好,力学性能强,适合在建筑上使用,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铝材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用铝材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铝及其铝合金具有易加工、低密度、导电性和抗蚀性好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
景。铝已成为当今世界消耗量最大的有色金属,每年铝制品报废的铝合金总量约占全球铝市场总需求量的一半,废杂铝的回收利用具有能耗低,可实现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等显著优势,对铝合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铝合金按其生产方式不同,分为铸造铝合金和变形铝合金两大类。建筑上一般采用变形铝合金,用以轧成板、箔、带材,挤压成棒、管或各种复杂形状的型材。变形铝合金按其性能、用途不同,分为防锈铝合金、硬铝、超硬铝和特殊铝等。建筑中一般采用工业纯铝(L1~L1)、防锈铝合金(LF2、LF21等)及锻铝(LD2)等。
铝合金经过阳极氧化处理,具有良好的耐磨和耐蚀性能,着色后外观可呈现多种颜色,应用广泛。然而铝合金经阳极氧化和着色处理后,铝材表面存在颜色分布不均匀的现象。目前,电子3C产品领域主要采用6系铝合金挤压型材,通过CNC加工制备成壳体结构材料,效率低且耗损大。这种生产方式不适合大规模化的生产。
铝镁系合金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蚀性和焊接性能。一般采用加工硬化和微合金化等方法来提高其综合性能。在室温下长期存放时,易产生“时效软化”现象。一般采用短时间加热的稳定化处理方法消除这一现象。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所述的建筑铝材具有热稳定性好,适合在建筑上使用,工艺简单,耐腐蚀性能和力学性能强,生产周期短的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而言,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建筑用铝材,以重量份计算,所述铝材的其成分包含0.49~0.72%硅,0.38~0.45%镁,0.1~0.3%铁,0~0.1%铜,0~0.1%锰,0.1~0.3%钙,0~0.1%锌,余量为Al;其余杂质的重量百分比不超过0.05%。
所述的建筑用铝材所述铝材的其成分还包含0.03~0.6%铬, 0.08~0.15%钛,0.08~0.15%硼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组合。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用铝材制备工艺,包括熔炼、精炼、铸造、挤压和喷涂步骤,和/或穿条工艺和注胶工艺中的一种。
一)S1熔炼工艺
1)投料前炉膛预热温度600-800℃;
2)先将尾料和回收铝等均匀装于炉底,然后再按本发明所述的质量份投铝锭、铝硅合金,表层金属融化后,应将未融化的铝锭,推到高温区加速融化,熔炼炉温度控制在700-1000℃,并均匀搅拌控制铝液的温度在720-760℃;
二)S2精炼工艺
1)一次精炼:采用精炼管加入精炼剂,加入时精炼管距离炉底100mm,精炼温度710-750℃,精炼剂用量4kg~6kg/T,精炼时间20-30分钟,铅打渣剂用量4kg~6kg/T,氮气压力10kg;
2)向步骤1)的熔体中加镁锭,温度控制在700-730℃;
3)二次精炼:工艺参数同第一次精炼;
4)静置时间20-30分钟;
三)、S3铸造工艺
1)铸造冷却水必须经过0.5mm滤网过滤,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兴辰铝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兴辰铝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642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