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色金属加工车间利用设备直接运输带卷和废料的双过跨布置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58352.6 | 申请日: | 2021-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579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韩晨;孙付涛;李冰峰;龚燃;罗付华;丁宏波;戴有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铝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27/00 | 分类号: | B24B27/00;B24B55/06;B24B55/12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科鼎佳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1151 | 代理人: | 蔡佳宁 |
地址: | 100089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色金属 加工 车间 利用 设备 直接 运输 废料 布置 方法 | ||
1.一种有色金属加工车间利用设备直接运输带卷和废料的双过跨布置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卷储料站(1)和屑尘抽吸管道(11);
所述开卷储料站(1)、开卷机(2)、矫平机(3)、横剪(4)、边部磨铣机(5)、下部磨铣机(6)、上部磨铣机(7)、出口清洗装置(8)、成品卷取机(9)等各设备部件沿有色金属带材生产运行方向前后顺序依次布置,且边部磨铣机(5)、下部磨铣机(6)和上部磨铣机(7)沿生产工艺方向依次前后布置;
所述有色金属加工车间利用设备直接运输带卷和废料的双过跨布置方法所依附的车间组成和布置方法构成要素包括车间起重机(17);同时A,B,C,D为车间各跨轴线;AB,BC,CD为车间内各跨代号;原料跨或废料跨或熔铸跨(AB跨,跨1);熔铸跨或热轧跨(BC跨,跨2);冷轧跨或热处理跨(CD跨,跨3);L1为设备部件中心线距离轴线的距离尺寸;L2为车间跨度尺寸;
所述屑尘抽吸管道(11)连接屑尘抽吸口(10)和屑尘分离器(12),且屑尘抽吸口(10)分别布置在边部磨铣机(5)、下部磨铣机(6)、上部磨铣机(7)的屑尘产生处,并且利用屑尘抽吸风机(14)的抽吸力将屑尘通过屑尘抽吸管道(11)依次经过屑尘分离器(12),过滤器(13)后,最终对抽吸过滤的气体进行达标排放;收集的屑尘在屑尘分离器(12)处收集后落入废料箱(16),废料箱(16)在屑尘箱移出系统(15)的作用下送至固定区域,并利用车间起重机(17)吊运至废料存放区或熔铸配料区,准备进行重熔再利用等下一工序的生产;
所述屑尘分离器(12)、过滤器(13)、屑尘抽吸风机(14)、屑尘箱移出系统(15)和废料箱(16)均布置在原料跨或废料跨或熔铸跨(AB跨,跨1);开卷储料站(1)和开卷机(2)布置在熔铸跨或热轧跨(BC跨,跨2);成品卷取机(9)布置在冷轧跨或热处理跨(CD跨,跨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色金属加工车间利用设备直接运输带卷和废料的双过跨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屑尘的废气流向顺序为首先经过屑尘分离器(12),再经过过滤器(13),最后才经过屑尘抽吸风机(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色金属加工车间利用设备直接运输带卷和废料的双过跨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屑尘抽吸管道(11)穿过车间内各跨轴线(A、B、C、D)的数量至少为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色金属加工车间利用设备直接运输带卷和废料的双过跨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跨1、跨2、跨3相互之间为相邻跨并共用1个轴线(B、C轴线之一)或者是非相邻跨无共用轴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色金属加工车间利用设备直接运输带卷和废料的双过跨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跨1、跨2、跨3的跨度为L2,其尺寸范围为:6m≤L2≤36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色金属加工车间利用设备直接运输带卷和废料的双过跨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屑尘分离器(12)、屑尘箱移出系统(15)和废料箱(16)的设备部件中心线距离邻近轴线(B)的距离为L1、成品卷取机(9)的设备部件中心线距离邻近轴线(C)的距离为L1,其尺寸范围为:0.75m≤L1≤34.5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色金属加工车间利用设备直接运输带卷和废料的双过跨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边部磨铣机(5)、下部磨铣机(6)和上部磨铣机(7)上均安装有驱动装置(19),且驱动装置(19)的输出端与屑尘抽吸口(10)相连接,并且驱动装置(19)采用电动凸杆驱动屑尘抽吸口(10)往复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有色金属加工车间利用设备直接运输带卷和废料的双过跨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清洗装置(8)上连接有清洗水收集装置(18),用于对清洗废水进行收集和过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铝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铝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5835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