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的智能计算迁移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45230.3 | 申请日: | 202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358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陈思光;汤蓓;缪逸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9/50 | 分类号: | G06F9/50;G06N3/04;G06N3/08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王素琴 |
地址: | 21000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延迟 深度 确定性 策略 梯度 智能 计算 迁移 方法 | ||
1.一种基于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的智能计算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构建由用户层和服务层组成的多用户计算迁移模型,计算得到用户层产生的计算任务总能耗;
步骤2,基于迁移决策、带宽资源分配及传输功率调节的联合考量,构建一个最小化所有计算任务总能耗的优化问题;
步骤3,构造包含两个独立评价网络的模型架构,并引入连续变量离散化运算,以提升策略探索的随机性,从而更好地生成全局最优计算迁移策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的智能计算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用户层由用户设备构成,服务层部署有多个雾节点组成的雾节点集和一个控制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的智能计算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定义用户集合为I={1,2,...,|I|},雾节点集合为J={0,1,2,...,|J|};用户设备i向雾节点发送的任务请求信息为(Di,Timax)。其中,Di表示用户设备i产生的计算任务数据大小,Timax表示用户设备i对任务处理的最大容忍延迟;控制器根据该计算任务请求信息、雾节点可用带宽资源及最大可分配传输功率,生成能耗最小化计算迁移决策αij(αij∈{0,1}),当αij=0时,表示用户设备i的计算任务不在节点j处理;当αij=1时,表示用户设备i的计算任务在节点j处进行处理,其中j=0特指用户设备本身。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的智能计算迁移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包括如下分步骤:
步骤1-1,将用户设备i的CPU时钟频率定义为fil,用户设备i处理一个比特计算任务所需的CPU周期数定义为Ci,其中i∈{1,2,...,|I|}。当计算任务选择在用户设备本身进行处理时,其对应的本地计算时间表示为:
结合CMOS电路的性质,将本地计算的能量消耗表示如下:
其中,κl为与设备型号相关的有效电容系数,默认所有用户设备的电容系数相等,为一个固定常数;
步骤1-2,将用户设备i至雾节点j(j∈{1,2,...,|J|})的上行传输速率表示如下:
其中,Bij为雾节点j分配给用户设备i产生的计算任务的带宽资源大小,为雾节点j分配给用户设备i产生的计算任务的传输功率大小,dij为用户设备i与雾节点j之间的距离,δ为无线信道的损耗系数,为无线信道的信道增益;
由此表示出将用户设备i产生的计算任务迁移至雾节点j所需要的传输时延和传输能耗
步骤1-3,在雾节点j处理用户设备i产生的计算任务所需要的计算时间和能量消耗表示如下:
其中,Cj表示雾节点j处理一个比特计算任务所需要的CPU周期数,fjf表示雾节点j的CPU时钟频率,κf为雾节点的有效电容系数。
步骤1-4,根据上述得到的本地计算的能量消耗传输能耗和雾节点j处理用户设备i产生的计算任务所需要的能量消耗将用户设备i所产生的计算任务的能量消耗表示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4523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