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强增韧的导热阻燃碳纤尼龙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38186.6 | 申请日: | 202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875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周威;石耀琦;魏佳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禾润昌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7/00 | 分类号: | C08L77/00;C08L13/00;C08L101/00;C08K7/14;C08K3/04;C08K5/098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马振华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导热 阻燃 尼龙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强增韧的导热阻燃碳纤尼龙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尼龙材料、玻璃纤维材料、石墨烯材料、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增强材料、阻燃剂与相容剂,所述尼龙材料的份额为48‑62%,所述玻璃纤维材料的份额为15‑22%,所述石墨烯材料的份额为10‑18%,所述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的份额为6‑12%,所述增强材料的份额为5‑16%,所述阻燃剂的份额为3‑9%,所述相容剂的份额为4‑10%。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增强增韧的导热阻燃碳纤尼龙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设有多种复合材料与尼龙增强材料,能够增加尼龙材料的使用结构,具有增韧、导热与阻燃的性能,更加稳定,不易出现损坏的情况,还可以增加材料使用强度,提高材料的抗老化效果,使用寿命更长,更为实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尼龙复合材料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强增韧的导热阻燃碳纤尼龙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增强增韧的导热阻燃尼龙复合材料是一种韧度提高且具有导热阻燃效果的尼龙材料,尼龙材料属于高分子材料,具有高强度、高刚性、短期耐热性与抗疲劳性等有点,能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增强增韧的导热阻燃尼龙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的增强增韧的导热阻燃尼龙复合材料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在进行制备的过程较为麻烦,制备性能不佳,制备结构较为单一,尼龙材料使用功能较为单一,不利于人们的使用,还有,不能很好的对尼龙材料进行增强制备,使用强度可能较差,给人们的使用过程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增强增韧的导热阻燃碳纤尼龙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强增韧的导热阻燃碳纤尼龙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能够增加尼龙材料的使用结构,具有增韧、导热与阻燃的性能,更加稳定,不易出现损坏的情况,还可以增加材料使用强度,提高材料的抗老化效果,使用寿命更长,更为实用,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增强增韧的导热阻燃碳纤尼龙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尼龙材料、玻璃纤维材料、石墨烯材料、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增强材料、阻燃剂与相容剂,所述尼龙材料的份额为48-62%,所述玻璃纤维材料的份额为15-22%,所述石墨烯材料的份额为10-18%,所述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的份额为6-12%,所述增强材料的份额为5-16%,所述阻燃剂的份额为3-9%,所述相容剂的份额为4-10%。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尼龙材料的份额为49%,所述玻璃纤维材料的份额为16%,所述石墨烯材料的份额为11%,所述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的份额为6%,所述增强材料的份额为10%,所述阻燃剂的份额为3%,所述相容剂的份额为5%。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尼龙材料的份额为51%,所述玻璃纤维材料的份额为17%,所述石墨烯材料的份额为10%,所述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的份额为7%,所述增强材料的份额为7%,所述阻燃剂的份额为4%,所述相容剂的份额为4%。
一种增强增韧的导热阻燃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S1:材料的准备:准备一定量的尼龙材料、玻璃纤维材料、石墨烯材料、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阻燃剂与相容剂,分别导入指定的带有刻度的容器中进行密封保存,备用;
S2:制备尼龙增强材料:所述增强材料包括热固性树脂增强材料、增强剂、乳化剂、分散剂、调节剂与硬脂酸钠,所述增强材料以热固性树脂增强材料为基材,增强剂、乳化剂、分散剂、调节剂与硬脂酸钠混合使用;
S3:材料的混合:将尼龙材料、玻璃纤维材料、石墨烯材料、端羧基液体丁腈橡胶、阻燃剂与相容剂依次导入搅拌装置内部,进行配比,先导入专用的配比量杯中,再由两杯导入装置,依次进行,导入完毕后进行高速搅拌并高温加热熔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禾润昌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禾润昌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81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