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黑枸杞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34595.9 | 申请日: | 2021-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133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董银卯;孟宏;张卫红;刘有停;曲召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和康美(北京)中医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6/815 | 分类号: | A61K36/815;A61K8/9789;A23L33/105;A61P17/18;A61Q19/08;B01D11/02;A61K13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488 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枸杞 提取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枸杞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黑枸杞提取物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取黑枸杞,在料液比为1:10‑1:60(g/mL),采用闪式提取法进行提取,提取功率为50‑100w,提取温度为37‑65℃,提取1‑2min。经实验证实,本发明所述的黑枸杞提取物制备工艺简便、快捷、能耗低,可提升黑枸杞多糖和黑枸杞黄酮的提取率,并具有良好的抵御氧化损伤、对抗细胞凋亡、抗炎、抑制黄褐色沉以及提高肌肤弹性等效果,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领域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黑枸杞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黑枸杞,又名黑果枸杞,为茄科、枸杞属黑枸杞种的成熟果实,被收录于《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维吾尔药志》等经典著作中,具有降血压、降血脂、保护心血管、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黑枸杞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原花青素、多糖、酚酸、人体必需18种氨基酸及维生素等成分,长期食用或泡茶,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以及缓解眼睛疲劳、抗癌等功效,是一种安全无毒的“药食两用”的资源。近年来,黑枸杞及其提取物已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保健以及护肤等领域。目前,关于黑枸杞有效成分的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黑枸杞多糖、花青素或黄酮成分上,但是在同时提取多糖和黄酮或多糖和花青素的相关专利鲜见报道。
CN103230473 B公开了一种黑枸杞有效成分花青素的制备方法,提出了一种酸性乙醇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1h,过滤合并滤液,滤液置于75℃下浓缩水浴蒸干,真空干燥2h,得干浸膏物,甲醇定容,过滤有机膜得含原花青素的黑枸杞提取物。该发明提取方法时间较长,且使用酸性试剂和乙醇,一方面乙醇会除去水溶性多糖、蛋白,导致水溶性活性物质的损失和浪费,另一方面,酸性物质和甲醇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毒副作用。加之花青素属于热敏成分,60℃以上会受热降解,而该发明75℃水浴浓缩会导致花青素被氧化或受热降解而失活。
CN110498785 A公开了一种黑枸杞花青素的制备方法,采用乙醇超声法从黑枸杞中提取花青素,并采用大孔树脂吸附去除杂质,冷冻干燥得到含有花青素的黑枸杞提取物。该发明以乙醇为溶剂,而黑枸杞中的花青素属于水溶性色素,不利于花青素的充分提取,且大孔树脂吸附会除去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氨基酸和多糖类成分,也会造成有效成分的浪费。
发明内容
为解决黑枸杞提取物制备及应用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升黑枸杞资源的生物利用率。本发明以黑枸杞为原料,采用低温闪式提取工艺,同时提取黑枸杞中的黄酮类、多糖类物质,数分钟内可以完成提取,大大缩短了提取时间,减少了能耗,同时减少了高温提取造成活性物质花青素降解而损失。依据原料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能,选择水为溶剂,避免了其他溶剂的残留造成护肤品的毒副作用;通过在滤液添加聚乙二醇6000和/或羟丙基β-环糊精和/或麦芽糊精,避免黑枸杞提取物结块现象的发生,解决黑枸杞在各种配方、剂型中的应用稳定性问题。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避免黑枸杞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氧化、热敏性成分的降解,且粉末易携带、方便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黑枸杞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其通过以下步骤制备得到:
(1)取黑枸杞,料液比1:10-1:60(g/mL),采用闪式提取法对所述黑枸杞进行提取。
根据本发明,所述闪式提取是每次提取1-2min,提取功率为50-100w,提取温度37-65℃。
根据本发明,所述提取溶剂优选为纯水。
根据本发明,所述闪式提取的提取次数为1-3次,合并提取液。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黑枸杞与溶剂水的料液比为1:20(g/mL)。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闪式提取时间为2min。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闪式提取功率为100w。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和康美(北京)中医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太和康美(北京)中医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459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