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混凝土搅拌车罐内残余混凝土制备的再生骨料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34416.1 | 申请日: | 2021-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26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关博文;吴佳育;赵华;胡勇;马子宸;薛兴杰;田乾;邸文锦;张硕文;王爱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安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C04B18/16 |
代理公司: | 西安瀚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79 | 代理人: | 汪重庆 |
地址: | 710064***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混凝土 搅拌 车罐内 残余 制备 再生 骨料 | ||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利用混凝土搅拌车罐内残余混凝土制备的再生骨料,包括下述质量百分比的组分:残余混凝土84~93%,促凝组分1~3%,增强组分5~10%,高吸水性聚合物1~3%。并且本发明还进一步公开了所述再生骨料的制备方法。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以充分再利用混凝土搅拌车罐内残余混凝土,在短时间内制备出性能优异的颗粒状再生骨料,同时本发明不受混凝土搅拌车罐内残余混凝土的水灰比和组成的影响,可以用于各种标号残余混凝土制备再生骨料。采用本发明制备的再生骨料压碎值、表观密度、吸水率和坚固性满足GB/T25177《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I类要求,最大化地利用混凝土搅拌车罐内残余混凝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混凝土搅拌车罐内残余混凝土制备的再生骨料。
背景技术
商品混凝土是预先拌好的质量合格的混凝土拌和物,以商品的形式出售给施工单位,并运到施工现场进行浇筑的混凝土拌和物。商品混凝土是混凝土生产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大生产的转变,具有高质量、技术先进和提高工效的优点。随着我国商品混凝土推广应用,在生产供给过程中存在因施工单位需求用量不准确,造成混凝土供应超过实际用量的情况。通常,未在施工现场使用的残余混凝土由同一台混凝土搅拌车送回混凝土搅拌站。然而,目前大部分搅拌站没有的残余混凝土回收系统,当残余混凝土送回至混凝土搅拌站后,一般作为工业废弃物处理,浪费了资源并增加了成本。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要求不断提高,残余混凝土的处置费用变得更加昂贵并且处置方法更加困难,因此激励企业对残余混凝土的回收再利用。
目前,各国对残余混凝土回收利用越来越深入,各种各样的残余混凝土再生技术应运而生。
美国专利US 1021650C公开了一种采用缓凝剂处理残余混凝土方法,采用添加缓凝剂使得残留的混凝土在搅拌车中保持未凝固的状态,储存一定时间后与新混凝土一起重新使用,从而防止残留混凝土的处理和废物的产生。然而,采用掺加缓凝剂的残余未凝固混凝土制备新混凝土过程繁复,同时掺加缓凝剂的残余未凝固混凝土的掺加对新混凝土和易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有不利影响。
德国专利DE 3906645公开了一种残余未固化混凝土的洗涤设备。通过在洗涤装置滚筒内螺旋系统的旋转,将砾石和砂洗涤,分离后从混合器中抽离,并将稀释的水泥悬浮液收集在沉淀池中。该系统可以有效回收残余混凝土中的砾石和砂,但是该系统不能避免废弃物的产生,沉淀后的水泥浆体需要定期清除,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中国专利CN 108636982A公开了一种残余湿混凝土回收系统,搅拌车内清洗出的混凝土进入筛筒后,碎石留在筛筒内并且上升过程中受到清水的冲洗,因此碎石和砂粒分离完全。采用该系统同时存在水泥浆体等废弃物产生,同时参与混凝土的清洗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水。
中国专利CN 105751376B公开了一种水泥罐车尾部添加收集装置,包括铰接在混凝土罐车后部的收集盒体,收集盒体上端面对准混凝土罐车的料嘴位置开有收集槽。收集槽对准混凝土罐车的料嘴,可以收集从混凝土罐车的料嘴洒落的残余混凝土,事后可以对收集盒体进行清理。虽然该装置可以对收集盒体进行清理,无需担心洒落满地的混凝土,但是对罐车内部未排出的残余混凝土未能进行有效处理。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集中在采用新型设备处理混凝土搅拌车罐内残余混凝土,然而这种方式投入大,成本高不利于推广应用。而采用缓凝剂处理残余未凝固混凝土直接掺入新拌混凝土中再利用也存在性能大幅下降的弊端。现有技术未能有效解决混凝土搅拌车罐内残余混凝土充分及时再利用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混凝土搅拌车罐内残余混凝土制备的再生骨料,以解决残余混凝土及时并充分再利用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安大学,未经长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44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壳聚糖聚合物敷料
- 下一篇:一种不停机树脂粉末供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