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正缬氨酸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1031517.3 | 申请日: | 2021-09-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966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7 |
| 发明(设计)人: | 施晓旦;金霞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昶法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C227/02 | 分类号: | C07C227/02;C07C229/08;C07C237/06;C07C231/24;C07C231/06;C07C255/24;C07C253/30;C07C255/16;C07B57/00 |
| 代理公司: | 西安弼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61252 | 代理人: | 朱水平 |
| 地址: | 20023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缬氨酸 制备 方法 | ||
1.一种L-正缬氨酸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在第一溶剂和碱性催化剂存在条件下,正丁醛和氰基化试剂在第一微通道反应器中进行氰基化反应,得包括2-羟基戊腈的物料A,反应温度为5~25℃,停留时间为3~10min,所述第一微通道反应器中的物料流速不低于0.1m/s;
S2:所述物料A去除所述碱性催化剂和所述第一溶剂后得物料B,所述物料B在第二溶剂存在下与液氨在第二微通道反应器中进行氨化反应,得包含氨基戊腈的物料C,反应温度为5~30℃,停留时间为5~20min,所述第二微通道反应器中的物料流速不低于0.1m/s;
S3:所述物料C脱氨后得物料D,在第三溶剂存在下,所述物料D与碱溶液进行水解反应,得物料E;
S4:所述物料E去除未反应的碱和所述第三溶剂后得物料F,在第四溶剂存在下所述物料F和手性拆分试剂进行手性共晶,得到包括L-2-氨基丁酰胺的物料G;
S5:所述物料G经离子交换后水解得L-正缬氨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正缬氨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第一溶剂为水、甲醇、乙醇、丙酮、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氯仿、四氢呋喃、乙腈和1,4-二氧六环中的一种或多种,较佳地为乙醇或甲醇;
和/或,S1中,所述碱性催化剂为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钾和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多种;
和/或,S1中,所述正丁醛和所述氰基化试剂的摩尔比为1:(0.8~1.5),更佳地为1:(1~1.2),例如1:1.1;
和/或,S1中,所述碱性催化剂与所述正丁醛的质量比为1:(20~100),更佳地为1:(30~80),例如1:48;
和/或,S1中,所述第一溶剂与所述碱性催化剂的质量比为(2~8):1,更佳地为(3~5):1;
和/或,S1中,所述反应温度为10~15℃;
和/或,S1中,所述停留时间为4~8min,例如5min、6min或7min;
和/或,S1中,所述第一微通道反应器中的物料流速为0.1~1m/s,较佳地为0.2~0.5m/s,例如0.3m/s。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正缬氨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所述反应温度为10℃,所述停留时间为5min,所述第一微通道反应器中的物料流速为0.3m/s;
或者,S1中,所述反应温度为15℃,所述停留时间为5min,所述第一微通道反应器中的物料流速为0.2m/s。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正缬氨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去除所述碱性催化剂的方法为所述物料A与酸混合后进行固液分离即可;其中,所述物料A与酸混合后的pH较佳地为1~4,更佳地为2~3;所述物料A与酸混合的设备较佳地为动态管式反应器;
和/或,S2中,所述去除所述第一溶剂的方法为蒸发;其中,所述蒸发的设备较佳地为薄膜蒸发器;所述蒸发的真空度较佳地为0.06MPa~0.1MPa;所述蒸发的温度较佳地为20~8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正缬氨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第二溶剂为水;
和/或,S2中,所述物料B、所述液氨和所述第二溶剂的质量比为1:(0.2~0.6):(0.1~0.5),较佳地为1:(0.3~0.5):(0.1~0.3),例如1:0.4:0.2;
和/或,S2中,所述反应温度为15~25℃,例如20℃;
和/或,S2中,所述停留时间为8~15min,例如10min或12min;
和/或,S2中,所述第二微通道反应器中的物料流速为0.1~1m/s,较佳地为0.3~0.8m/s,例如0.5m/s。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正缬氨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所述反应温度为20℃,所述停留时间为10min,所述第二微通道反应器中的物料流速为0.5m/s;
或者,S2中,所述反应温度为20℃,所述停留时间为12min,所述第二微通道反应器中的物料流速为0.5m/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昶法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昶法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151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