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中国青鳉的化学品毒性高内涵快速筛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03329.X | 申请日: | 202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4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张照斌;贾晓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G01N1/30;G01N1/38;G01N1/40;G01N1/44;G01N21/64;G01N21/8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0 | 代理人: | 李文涛 |
地址: | 10087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中国 化学品 毒性 内涵 快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中国青鳉的化学品毒性高内涵快速筛查方法,涉及环境化合物的检测技术领域,本方法利用中国青鳉胚胎、细胞、幼鱼或雄鱼精子,建立化学物质毒性评价模型,通过进行暴露实验,利用高内涵成像分析系统进行成像扫描,检测受试物的胚胎、器官、幼体和精子毒性。本发明方法取材方便、准确性好、灵敏度高、测试通量高,能够快速识别不同作用模式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系统表征其毒性信息,在环境水体毒性识别与生态风险评价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化合物的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中国青鳉的化学品毒性高内涵快速筛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工业的进步,人类合成、使用和间接产生的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长,其中包括了化工原料、食品添加剂、阻燃剂、农药、药物、天然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等多个类别。然而由于对其毒性作用认识不足,绝大多数的化合物缺乏有效地监管,因此部分化合物能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入环境,成为环境污染物。这其中,许多环境污染物也是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它们的分子结构与人体内激素的分子结构非常相似,能与机体内的雌激素受体(ER)、雄激素受体(AR)、甲状腺激素受体(TR)、维生素A酸受体(RA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雌激素相关受体(ERR)、维生素D受体(VDR)等结合,表现出拟天然激素或抗天然激素的作用,损害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功能。
水环境是大部分污染物的最终聚集场所,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污染物可通过食物链在鱼类体内富集,影响其繁殖发育。因此,鱼类常用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研究,监测环境污染。目前常用的试验鱼类模型有黑头呆鱼(Rathead Minnow,Pimephalespromelas)、斑马鱼(Zebrafish,Danio rerio)、日本青鳉(Japanese Medaka,Oryziaslatipes)和虹鳟(Rainbow Trout,Oncorhynchus mykiss)。与这些鱼类模式物种相比,中国青鳉(Chinese Medaka,Oryzias sinensis)体型小,繁殖能力强,是我国广泛分布的本土物种,可以直接从环境水体中获得,利用其进行环境污染物评价不存在外来物种入侵风险。
环境中所暴露的化合物会对生物体内特定器官产生各异的毒性作用,对化合物展开特定器官的毒性评价能够揭示其所具有的毒性作用机制。大型模式动物的活体毒性测试由于通量低、成本高以及周期长等缺点已不能满足当前巨量化合物毒性评价的需要。利用高内涵筛选(High Content Screening,HCS)能够在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性前提下,通过高分辨率成像系统以高内涵的方式呈现化合物暴露下所产生的多维表型信息,从而对不同器官来源的细胞系和原代细胞进行高通量、多参数、高灵敏的毒性评价。因此,高内涵筛选可用于如肝毒性、遗传毒性、神经毒性、肾毒性、类激素活性等多种毒性的评价,系统地对化合物的毒性作用机制展开研究,从而更好地对化学污染物进行风险评估。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中国青鳉的化学品毒性高内涵快速筛查方法,从而实现环境化合物毒性效应的快速、高灵敏、高通量、系统表征。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中国青鳉的化学品毒性高内涵快速筛查方法,包括采用中国青鳉胚胎、细胞、幼鱼或精子检测化学品毒性的方法,其中:
采用中国青鳉胚胎检测化学品毒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将规范化养殖的中国青鳉雌雄成鱼按照1:2的个数比例放入交配盒中,并将雌雄成鱼隔开;过夜后取消隔档,并光照刺激中国青鳉交配产卵,收集鱼卵并用水清洗后镜检,随机选取发育正常的胚胎放入纯净水中培养一预定的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033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