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蓄冷制冷系统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94083.0 | 申请日: | 202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860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威廉·杰拉尔德·林恩;王路飞;王敏峰;姜杰;翁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符立物联网(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1/10 | 分类号: | F25B1/10;F25B41/24;F25B41/31;F25B4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800 上海市嘉定区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制冷系统 及其 应用 | ||
本申请公开了智能蓄冷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制冷系统及第二制冷系统,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之间通过中间换热器实现热交换,第一制冷系统中于中间换热器出口处安装有第一液温传感器,第二制冷系统包括有蓄冷装置,蓄冷装置内部安装有液位检测单元,蓄冷装置出口处安装有第二液温传感器,第二制冷系统的制冷空间内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当第二制冷系统的制冷空间或蓄冷装置出口温度高于目标值范围时,对蓄冷装置内的载冷剂进行二次冷却;并在蓄冷装置内的液位低于目标值或第一制冷系统对应中间换热器出口温度低于目标值时对第一制冷系统进行加载处理;当蓄冷装置内载冷剂总体温度低于目标值范围时,对第一制冷系统进行降载处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智能蓄冷制冷系统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当前制冷系统多数使用直接膨胀或桶泵供液作为制冷原理,该类系统主要使用氨或卤代烃及其混合物作为制冷剂。使用氨作为制冷剂具有危险性和易燃易爆性,使用卤代烃及其混合物作为制冷剂则对气候变暖有不良影响。
在此背景下,衍生了多种代替方式,其中的一种代替方法为使用二氧化碳等自然制冷剂于跨临界应用。但是,该种应用存在在冷凝端和蒸发端压力较大、需要高压设备配件及电能消耗较大等问题,使其无法有效代替当前制冷剂成为主流制冷方式。
除此以外,还有使用二氧化碳或二元醇及其混合物作为第二制冷剂(载冷剂),以氨或卤代烃及其混合物作为第一制冷剂的间接系统。该种系统在应用中可以持续供应稳定温度的载冷剂以供制冷或升温。但由于其系统复杂,且节能有限所以未被大范围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使间接制冷系统的控制系统更智能化和简易化,同时使其运用的载冷剂可以按照需求进行蓄冷以降低整体系统耗能,本申请提供了智能蓄冷制冷系统及其应用。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智能蓄冷制冷系统,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智能蓄冷制冷系统包括:第一制冷系统及第二制冷系统,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和第二制冷系统之间通过中间换热器实现热交换,所述第二制冷系统包括有蓄冷装置、第一泵体及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蓄冷装置及第一泵体通过载冷管道连通,同时,载冷管道连通至所述中间换热器形成回路,所述蒸发器与所述蓄冷装置之间连接有电动三通阀,所述电动三通阀的第三支路连通至所述蒸发器与所述中间换热器之间;
于所述中间换热器对应所述第一制冷系统的出口处,或于所述中间换热器与所述蓄冷装置的连接管路上,或于蓄冷装置的进口端,安装有第一液温传感器;
所述第二制冷系统的制冷空间内安装有温湿度传感器;
于所述蓄冷装置出口处,于所述蓄冷装置与所述蒸发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或于所述第一泵体的进口端,安装有第二液温传感器;
所述蓄冷装置内部安装有液位检测单元;
所述第一液温传感器、所述第二液温传感器、所述液位检测单元及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均连接至一控制器,所述第一制冷系统及第二制冷系统的控制回路连接至所述控制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液温传感器用于监测中间换热器的出口温度是否偏离预设范围,并作为控制第一制冷系统的核心参数之一;温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二制冷系统的制冷空间的环境数据,以判断蓄冷装置供给的载冷剂温度;第二液温传感器用于监测蓄冷装置输出介质温度是否偏离预设范围,由此决定是否对蓄冷装置内的载冷剂进行二次制冷;
当第二制冷系统的制冷空间或蓄冷装置出口温度高于目标值范围时,对蓄冷装置内的载冷剂进行二次冷却;当蓄冷装置内的液位低于目标值或第一制冷系统对应中间换热器出口温度低于目标值时对第一制冷系统进行加载处理;当第二制冷系统的制冷空间内温度或蓄冷装置出口温度等同目标值范围时,则停止对蓄冷装置的载冷剂冷却;当蓄冷装置内载冷剂总体温度低于目标值范围时,对第一制冷系统进行降载处理。
综上,实现了按照需求进行蓄冷以降低整体系统耗能,使间接制冷系统的控制系统更智能化和简易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符立物联网(上海)有限公司,未经符立物联网(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40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