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MiniLED背光模组的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86808.1 | 申请日: | 2021-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56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冯奇斌;肖慧丽;张乐;杨玲;吕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3F7/00;G03F7/20;G02B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睿智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25 | 代理人: | 黄莉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miniled 背光 模组 光学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MiniLED背光模组的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MiniLED背光模组包括扩散膜、光学膜、反射膜、MiniLED,其中,扩散膜设置在光学膜的上端;反射膜设置在光学膜的下端;MiniLED设置在反射膜与光学膜之间;光学膜的第一端包括若干第一微结构,光学膜的第二端包括若干第二微结构;本发明在光学膜基底的一端旋涂光学胶;采用光刻直写工艺在光学胶的表面形成微结构形貌;通过显影和热烘后将形貌固化,获得光学膜。本发明根据全反射定律设计两层微结构面型,保证第一层光学膜微结构能最大程度地将MiniLED芯片发出的光线反射回背光底部,第二层光学膜微结构则能最大程度地将第一层光学膜发出的光线最大程度地反射回第一层光学膜,实现近零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MiniLED背光模组的光学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平板显示的主流技术。由于液晶不发光,需要背光提供照明光线。背光模组的亮度、色度、体积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最终显示器的性能。显示产品薄型化已经成为流行趋势,这就要求背光模组最大程度地减少厚度。
LED已经成为液晶显示背光模组的主流发光光源。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LED发光芯片的尺寸缩小到几百微米,出现了MiniLED。MiniLED芯片尺寸小、发热低,可以矩阵式密集排布在背光模组中。由于芯片之间的间距很小,可以大大降低混光距离,但混光距离降低到1mm之内时,现有背光模组中使用的基于扩散粒子的扩散膜不再有光线扩散作用,无法实现满足背光模组超薄下均匀性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够用于混光距离在1mm之内的MiniLED背光模组的光学膜。首先根据MiniLED芯片的发光特性,基于全反射理论,设计得到第一层光学膜的表面微结构,任何根据第一层光学膜出射的光线的发光特性,设计得到第二层光学膜的表面微结构。采用无掩膜直写光刻技术在基底材料的两面分别加工第一层光学膜微结构和第二层光线微结构,通过显影和热烘后将形貌固化。固化后的光学胶表面进行电镀,形成金属母模,即可通过翻印进行大规模生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MiniLED背光模组的光学膜,MiniLED背光模组包括扩散膜、光学膜、反射膜、MiniLED,其中,
扩散膜设置在光学膜的上端;
反射膜设置在光学膜的下端;
MiniLED设置在反射膜与光学膜之间;
光学膜的第一端包括若干第一微结构,每个第一微结构为第一等腰三角形结构;
光学膜的第二端包括若干第二微结构,每个第二微结构为第二等腰三角形结构;
第一等腰三角形结构的第一底角为20°-70°;
第二等腰三角形结构的第二底角为20°-70°;
第一微结构的第一宽度为20μm-40μm;
第二微结构的第二宽度为20μm-40μm。
优选地,第一底角为35°-65°;
第二底角为35°-65°;
第一微结构的第一宽度为25μm-35μm;
第二微结构的第二宽度为25μm-35μm。
优选地,第一底角为45°;
第二底角为45°;
第一微结构的第一宽度为33μm;
第二微结构的第二宽度为33μm。
优选地,扩散膜与光学膜具有第一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868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