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水层智能清洁机器人及清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85223.8 | 申请日: | 2021-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30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6 |
发明(设计)人: | 钟宇轩;张中天;陈梓杭;龚振宇;李洋;袁祺禄;王鑫;张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15/10 | 分类号: | E02B15/10 |
代理公司: | 长沙国科天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25 | 代理人: | 邱轶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层 智能 清洁 机器人 方法 | ||
1.一种全水层智能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器人主体(1),安装在所述机器人主体(1)上的支承单元(2),安装在所述支承单元(2)上的动力单元(3),至少一种清洁组件(4);
沿竖直方向,所述支承单元(2)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挂载机构(5),所述清洁组件(4)可选择的与所述支承单元(2)任一侧的所述挂载机构(5)可拆卸地的连接;
沿水平方向,所述动力单元(3)在所述支承单元(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用于驱动所述机器人主体(1)在竖直方向和/或水平方向移动;
所述挂载机构(5)包括:两对共四个分别置于所述机器人主体(1)上下两侧的相互平行的支承导轨(51),与所述支承导轨(51)滑动连接的滑块组件(52);
每个所述支承导轨(51)上可拆卸地设置至少一个所述滑块组件(52);
沿所述支承导轨(51)的长度方向,在所述支承导轨(51)上阵列设置有多个定位槽(511);
所述滑块组件(52)包括:用于与所述支承导轨(51)相互配合的咬合连接部(521),设置在所述咬合连接部(521)的限位件(522),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咬合连接部(521)上且用于固定所述清洁组件(4)的固定连接部(523);
所述限位件(522)与所述咬合连接部(521)可拆卸地连接,用于限制所述咬合连接部(521)与所述支承导轨(51)的连接位置;
所述清洁组件(4)具有四种,分别为水面清洁装置(41),水中清洁装置(42),用于封闭水域的第一水底清洁装置(43),以及用于开放水域或管道的第二水底清洁装置(44);
所述水面清洁装置(41)包括:第一泵体(411),与所述第一泵体(411)入口相连接的第一收集管(412),与所述第一泵体(411)出口相连接的收集装置,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泵体(411)上用于与所述支承单元(2)相连接的第一挂载结构(413);
所述收集装置可挂载在所述支承单元(2)上,或者设置于地面上;
所述水中清洁装置(42)包括:第二泵体(421),与所述第二泵体(421)入口相连接的第一储污盒(422),与所述第一储污盒(422)相连接的第二收集管(423),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泵体(421)上用于与所述支承单元(2)相连接的第二挂载结构(424);
所述第一储污盒(422)与所述第二泵体(421)入口之间设置有过滤网;
所述第一储污盒(422)具有至少一个空腔,且在所述第一储污盒(422)的部分或全部空腔内填充有活性炭;
所述第一水底清洁装置(43)包括:第三泵体(431),与所述第三泵体(431)入口相连接支撑管路(432),与所述支撑管路(432)相连接的第二储污盒(433),与所述第二储污盒(433)相连接的安全刮片(434),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泵体(431)上用于与所述支承单元(2)相连接的第三挂载结构(435);
所述支撑管路(432)与所述第三泵体(431)相连接的位置之间设置有过滤网;
所述安全刮片(434)所述第二储污盒(433)相连接的位置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储污盒(433)相连通的刮片开口(434a);
所述安全刮片(434)采用硬质橡胶或弹性树脂材质制成;
所述第二水底清洁装置(44)包括:可相互靠近或远离的平行夹爪(441),用于控制所述平行夹爪(441)相对运动的驱动组件,以及用于与所述支承单元(2)相连接的第四挂载结构(4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水层智能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单元(2)包括:主体连接件(21),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连接件(21)相对两侧的支撑框架(22);
所述动力单元(3)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22)远离所述主体连接件(21)的一侧;
所述挂载机构(5)的支承导轨(51)固定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22)的上下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水层智能清洁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主体(1)包括:防水舱(11),设置在所述防水舱(11)内的内置支架(12),以及安装在所述内置支架(12)上的电控单元(13);
所述支承单元(2)的主体连接件(21)套设在所述防水舱(11)的外侧,所述支承单元(2)的支撑框架(22)在所述防水舱(11)的相对两侧平行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8522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