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液冷装置及电动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73914.6 | 申请日: | 2021-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940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卢军;王德平;于长虹;孙焕丽;许立超;刘鹏;荣常如;卢青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554 | 分类号: | H01M10/6554;H01M10/6556;H01M10/6567;H01M10/613;H01M10/625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林波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电动 车辆 | ||
本发明属于液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液冷装置及电动车辆,该液冷装置用于传导电池单体的热量,液冷装置包括承载板及侧板,承载板被配置为承载电池单体,承载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连通,并形成用于流通冷却液的第一流道,承载板能够由电池单体的底部传导热量,侧板连接于承载板,当电池单体承载于承载板上时,侧板与电池单体的侧壁贴合,侧板设置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连通,并形成用于流通冷却液的第二流道,侧板能够由电池单体的侧面传导热量,从而增加电池单体的不同位置的温度均匀性,延长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使得具有该液冷装置的电动车辆的保养成本得到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冷装置及电动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动力电池系统也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更高的性能指标的实现既需要电池单体本身性能的提升,同时更需要良好的热管理系统。在众多热管理设计方案中,液冷相对比风冷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热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低温加热和高温散热,同时兼顾电池单体的不同位置的温度均匀性。
目前,电动车辆的用户对于大功率充电的需求不断提高,但在大功率充电时电池单体的发热量将随之增加,这便对热管理系统的散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电池单体顶部有高低压连接结构,导致现有技术中的液冷装置的液冷板大多布置在电池单体下方,即液冷板只与电池单体底部接触,所以在使用过程中电池单体内部的温差由下到上呈阶梯分布,电池单体在部分工况下的温差达到8-10℃,即现有技术中的液冷装置无法保证电池单体的不同位置的温度均匀性,进而严重缩短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增加了电动车辆的电池模组的更换频率,提高了电动车辆的保养成本。
因此,上述问题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装置及电动车辆,以增加电池单体的不同位置的温度均匀性,延长电池模组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电动车辆的保养成本。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液冷装置,用于传导发热件的热量,所述液冷装置包括:
承载板,被配置为承载所述发热件,所述承载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出液口连通,并形成用于流通冷却液的第一流道;及
侧板,连接于所述承载板,当所述发热件承载于所述承载板上时,所述侧板与所述发热件的侧壁贴合,所述侧板设置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二进液口和所述第二出液口连通,并形成用于流通所述冷却液的第二流道。
作为优选,所述液冷装置还包括进液结构和出液结构,所述进液结构和所述出液结构分别连接于所述承载板的两端,所述进液结构设置有进液腔,所述进液腔与所述第一进液口连通,所述出液结构设置有出液腔,所述出液腔与所述第一出液口连通,所述进液结构包括进液头,所述进液头与所述进液腔连通,所述出液结构包括出液头,所述出液头与所述出液腔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进液口和所述第二出液口分别与所述进液腔和所述出液腔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承载板的两端还分别设置有第三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所述第三进液口和所述第三出液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出液口同侧设置,并分别与所述进液腔和所述出液腔连通,所述承载板的上方还设置有第四进液口和第四出液口,所述第三进液口和所述第四出液口连通并形成第三流道,所述第四进液口和所述第三出液口连通并形成第四流道,当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承载板时,所述第二进液口与所述第四出液口对齐,所述第四进液口和所述第二出液口对齐。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流道包括:
多条分流道,所有所述分流道均沿水平方向延伸,且所有所述分流道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739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