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强相的临界上浮时间的预测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65558.3 | 申请日: | 2021-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7954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4 |
发明(设计)人: | 韩永典;李元;徐连勇;赵雷;郝康达;荆洪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31/12 | 分类号: | B23K3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盛铭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17 | 代理人: | 黄淑娟 |
地址: | 300350 天津市津南区海***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临界 上浮 时间 预测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增强相的临界上浮时间的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测方法包括:
获取增强相颗粒的初始密度、增强相颗粒的初始粒径、复合钎料的增强相的质量分数、复合钎料的密度、复合钎料的粘度系数和增强相颗粒的密度;
根据所述增强相颗粒的初始粒径、所述增强相颗粒的密度、复合钎料的增强相的质量分数和所述复合钎料的密度,利用颗粒浓度处理模型得到增强相颗粒的初始浓度;所述颗粒浓度处理模型为:其中n0为增强相颗粒的初始浓度,ω为复合钎料的增强相的质量分数,δ为复合钎料的密度,ρ为增强相颗粒的密度,d0为增强相颗粒的初始密度;
根据所述增强相颗粒的初始浓度和所述复合钎料的粘度系数,利用半衰期处理模型得到增强相颗粒的半衰期;所述半衰期处理模型为:其中,τ为增强相颗粒的半衰期,μ为复合钎料的粘度系数,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液态加工温度;
根据所述增强相颗粒的半衰期和所述增强相颗粒的初始粒径,利用团聚动力学模型得到增强相团聚颗粒的粒径;所述团聚动力学模型为:d=d0×[1+(t/τ)]1/3,其中,d为增强相团聚颗粒的粒径,t为时间;
根据所述增强相团聚颗粒的粒径、所述复合钎料的粘度系数、复合钎料的密度和所述增强相颗粒的密度,利用上浮时间处理模型得到增强相的临界上浮时间;所述上浮时间处理模型为:其中,tc为临界上浮时间,R为摩尔气体常数,g为重力加速度,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2.一种增强相的临界上浮时间的预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测系统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增强相颗粒的初始密度、增强相颗粒的初始粒径、复合钎料的增强相的质量分数、复合钎料的密度、复合钎料的粘度系数和增强相颗粒的密度;
初始浓度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增强相颗粒的初始粒径、所述增强相颗粒的密度、复合钎料的增强相的质量分数和所述复合钎料的密度,利用颗粒浓度处理模型得到增强相颗粒的初始浓度;所述颗粒浓度处理模型为:其中n0为增强相颗粒的初始浓度,ω为复合钎料的增强相的质量分数,δ为复合钎料的密度,ρ为增强相颗粒的密度,d0为增强相颗粒的初始密度;
半衰期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增强相颗粒的初始浓度和所述复合钎料的粘度系数,利用半衰期处理模型得到增强相颗粒的半衰期;所述半衰期处理模型为:其中,τ为增强相颗粒的半衰期,μ为复合钎料的粘度系数,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液态加工温度;
粒径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增强相颗粒的半衰期和所述增强相颗粒的初始粒径,利用团聚动力学模型得到增强相团聚颗粒的粒径;所述团聚动力学模型为:d=d0×[1+(t/τ)]1/3,其中,d为增强相团聚颗粒的粒径,t为时间;
临界上浮时间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增强相团聚颗粒的粒径、所述复合钎料的粘度系数、复合钎料的密度和所述增强相颗粒的密度,利用上浮时间处理模型得到增强相的临界上浮时间;所述上浮时间处理模型为:其中,tc为临界上浮时间,R为摩尔气体常数,g为重力加速度,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555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