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溅射制备纳米复合相氧化钒柔性薄膜的方法及薄膜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61877.7 | 申请日: | 2021-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26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顾德恩;高靖;周鑫;平依瑶;于松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14/08 | 分类号: | C23C14/08;C23C14/34;C23C14/58 |
代理公司: | 成都点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32 | 代理人: | 敖欢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溅射 制备 纳米 复合 氧化 柔性 薄膜 方法 | ||
1.一种溅射制备纳米复合相氧化钒柔性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预先通过反应溅射法在柔性衬底上沉积非晶态氧化钒薄膜,得到非晶氧化钒薄膜样品,然后将其在空气气氛中快速退火制备出纳米复合相氧化钒柔性薄膜;空气气氛中快速退火为加热至350-390℃,然后在空气气氛下恒温2-8分钟;
反应溅射法在柔性衬底上沉积非晶态氧化钒薄膜包括以下步骤:
①将聚酰亚胺衬底依次置于丙酮和无水乙醇中超声清洗20-30分钟,之后保存于无水乙醇中,待使用时用氮气吹干备用;
②将步骤①中的聚酰亚胺衬底置于反应溅射腔室,再将腔室真空度抽至2*10-3-5*10-3Pa;
③在3-8Pa的纯氩气压下,对纯钒金属靶进行预溅射5-10分钟,去除纯钒金属靶表面的氧化层;
④接着,采用氧/氩流量比为1:30-1:50的气氛,在0.6-1.0Pa的工作气压、30-90℃的基片温度下,在聚酰亚胺衬底上溅射沉积非晶态氧化钒薄膜,薄膜厚度由沉积时间确定,得到非晶氧化钒薄膜样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溅射制备纳米复合相氧化钒柔性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纯度为99.99%的金属V靶为溅射源,以纯度大于99.99%的Ar为工作气体、纯度大于99.99%的O2为反应气体,采用低温反应溅射方法在柔性衬底上沉积非晶氧化钒薄膜,其中,非晶氧化钒薄膜中V/O原子比为0.45~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溅射制备纳米复合相氧化钒柔性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低温反应溅射用于沉积非晶氧化钒薄膜时,衬底温度为30-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溅射制备纳米复合相氧化钒柔性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柔性衬底为厚度为0.02-0.1mm的聚酰亚胺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溅射制备纳米复合相氧化钒柔性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空气气氛中快速退火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①打开马弗炉,将温度升至350-390℃,并恒温保持1-2小时;
②将PI/非晶氧化钒薄膜样品在3-15秒时间内放入马弗炉,然后在空气气氛下恒温2-8分钟;
③恒温后将样品在2-10秒时间内取出,置于常温热沉材料上,在空气环境中冷却至常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溅射制备纳米复合相氧化钒柔性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沉材料选自陶瓷或金属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溅射制备纳米复合相氧化钒柔性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退火后样品冷却的常温温度范围为10-35℃。
8.权利要求1至7任意一项所述方法得到的纳米复合相氧化钒柔性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187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