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等离子体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961098.7 | 申请日: | 2021-08-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32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 发明(设计)人: | 闫旭;欧阳吉庭;杨冰彦;陈烨;徐立新;师忠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M15/02 | 分类号: | A61M15/02;A61N1/44 |
| 代理公司: | 天津欣达睿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6 | 代理人: | 李欣 |
| 地址: | 10007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缺血性 脑卒中 治疗 等离子体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等离子体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气瓶、气/电路控制器和等离子体发生器;气/电路控制器包括气体控制模块、供电控制模块和电气参数模块,用于调节电压、频率、气体流量等放电参数、定时控制等离子体的产生和实时监测等离子体发生器的放电状态;将等离子体发生器喷射出的等离子体射流对准鼻腔,在供电控制模块所含时间控制模块的控制下,可根据疾病情况进行定时间歇性吸入治疗。本发明所产生的等离子体均匀、稳定、接触安全,通过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给予等离子体吸入治疗,从而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本发明的装置能够明显减少实验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疾病模型脑梗死体积,改善治疗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等离子体装置。
背景技术
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目前是全世界成年人第一致死和致残的原因,而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最主要的类型,占所有脑卒中的70%-80%,主要病因是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损伤和神经细胞的死亡。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对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及保健手段的开发已逐渐成为了该领域的一个热点。
在缺血性卒中发病时,第一时间进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治疗,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脑血流供应是治疗的第一选择。脑缺血损伤每延长1分钟,就会有多达数百万的脑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死亡,从而对患者预后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时间窗”可以延长到3-4.5小时,个别情况下甚至可以延长到6小时。但是由于神经细胞死亡的不可逆性,许多病人虽然进行了溶栓治疗,但是效果依然不好,往往伴有严重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等,严重影响了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引起一系列的家庭社会问题。因此,在缺血性脑卒中发作时,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延缓脑缺血的核心区向周边正常脑组织的“侵蚀”,为溶栓治疗争取时间,对改善最终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近年来,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并因此发展成了一门新的学科—等离子体医学。利用等离子体产生的活性粒子(如O2-、NO-及N3-等)、带电粒子和紫外光线等等与气体、液体及组织等处理物的相互作用,等离子体被广泛应用于灭菌、皮肤病治疗、肿瘤治疗、口腔医学及伤口愈合等方面。已经获得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ZL201511009739.X)公开了一种神经细胞保护方法,该方法公开了等离子体在体外对神经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该专利在体外发现了等离子体预处理对H2O2氧化应激损伤的SH-SY5Y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而本发明通过精确控制等离子体产生及处理的参数,优化等离子体鼻腔吸入的间隔和处理条件,使得作用于人体的等离子体始终处于生理浓度下,基于等离子体的生理学特性,通过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给予治疗,从而延缓脑缺血损伤的进展进程,从而改善最终的治疗效果。
然而,过去针对等离子体治疗仪器的开发往往局限于灭菌、肿瘤处理及皮肤病治疗等方面,这需要大量的等离子体产生的活性物质,当这种剂量的等离子体被人体直接吸入后,必然产生不适感,甚至会由于缺氧加重病情进展。如何通过控制等离子体的剂量,开发出操控简单方便,安全性高的用于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等离子体装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等离子体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该装置既操作简单,控制方便,又能保证与人体接触的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等离子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气瓶(1)、气/电路控制器(2)和等离子体发生器(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10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