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电弧热耦合的可直接分析含盐样品的液质联用的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58827.3 | 申请日: | 2021-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20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潘远江;高元吉;陈维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7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陈升华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电弧 耦合 直接 分析 样品 联用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弧热耦合的可直接分析含盐样品的液质联用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样品雾化:调节液相喷雾发生模块喷雾方向,喷头所指方向为带有尖端的金属热源的尖端,样品被液相色谱分离后进入液相喷雾发生模块的液路管道,从液路喷头流出,雾化气经气路管道从气路喷头112喷出,在雾化气的作用下,液路喷头中的样品雾化成小液滴;2)离子化:被雾化的小液滴喷射在耦合了电弧的带有尖端的金属热源上,带有尖端的金属热源将小液滴电离生成气相离子,进而进入质谱分析,实现带电离子的高效离子化分析。本发明以实现液相色谱联用,将液相色谱高效分离特性与AEAI的高盐耐受特性实现融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电弧热耦合的可直接分析含盐样品的液质联用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液质联用(LC-MS)又被称为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该技术主要由液相色谱、接口装置(同时也是离子源)、质谱和数据处理系统构成。其原理是利用液相色谱出色的分离能力作为分离系统,将样品根据极性大小进行分离,接着使用高灵敏度的质谱对不同的样品进行检测。经由液相分离过后的样品经由离子源作用离子化,之后在质谱的质量分析器中按照质荷比分开,最终经过检测器得到质谱图。该技术将色谱质谱技术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即色谱能够快速高效准确的按照极性分离复杂样品,质谱则能够具有高选择性、灵敏度并提供待测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结构信息。该技术在生物分析药物分析、食品分析和环境分析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医药领域,生物样品通常需要保存在缓冲盐等高盐体系中来保持生理活性,此外,许多药物中的活性成分是碱性有机物,这些化合物在反相色谱分离中通常存在出峰拖尾或者选择性分离较差的现象,因此需要将非挥发性缓冲剂或离子对试剂添加至流动相。然而这些高盐体系一方面会压制待测物的信号,极大降低质谱检测的灵敏度,另一方面,高盐溶液中的盐分会沉积在管路中,造成进样毛细管、锥孔等堵塞,给仪器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高盐样品或高盐缓冲盐作为流动相的样品一般不能直接进行质谱分析。
敞开式电弧电离(AEAI,专利号CN202011289117.8)质谱技术通过电路将日常所用的220V电压进行转化,最终通过两根放电针形成击穿空气的电弧,电弧通过电解空气中的微量水形成水合离子,这些水合离子与待分析物加合,使得待分析物能够形成带电离子进入质谱。AEAI技术是通过在空气中形成一道单电弧实现样品带电分析,样品一般通过一次性的石英毛细管或者孔径较大的金属进样针实现挥发或蒸发或雾化进样,因此解决了在电喷雾质谱中,高盐样品堵塞喷头的问题。后续,我们在AEAI基础上耦合了可调控温度的金属探针(CN202011395404.7),进一步验证了解吸电离的机理。因此,进样时高盐样品不会直接进入到质谱仪真空系统,样品中待分析成分是通过单电弧的热解吸作用实现从样品溶液中解吸分析,不会对质谱的采样锥或质量分析器等造成影响。然而,一般高效液相色谱所用的流速为0.8~1.5mL/min,即使是超高效液相色谱,常用的工作流速也为0.2~0.8mL/min,不经过额外设计将色谱的出口直接对准单电弧会导致单电弧的淬灭。因此,我们将基于电弧的离子化技术进一步与液相通路对接,实现了其作为液相质谱联用接口,本发明具有潜在耐盐性,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深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电弧热耦合的可直接分析含盐样品的液质联用的检测方法,以实现液相色谱联用,将液相色谱高效分离特性与AEAI的高盐耐受特性实现融合。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电弧热耦合的可直接分析含盐样品的液质联用接口装置,包括:
液相喷雾固定与控制模块;
设置在所述液相喷雾固定与控制模块上的液相喷雾发生模块;
电弧热源固定与控制模块;
设置在所述电弧热源固定与控制模块上的电弧发生模块和热源模块;
所述的液相喷雾发生模块、电弧发生模块和热源模块围绕质谱入口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88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保单数据交互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射频滤波切换装置、系统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