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油田化学剂和/或油田采出水生物毒性的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56879.7 | 申请日: | 202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73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31 |
发明(设计)人: | 沈忱;赵盛;党文义;郭强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4 | 分类号: | C12Q1/64;C12Q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依云;刘亭亭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油田 化学剂 出水 生物 毒性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生物毒性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检测油田化学剂和/或油田采出水生物毒性的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具有通量高、检测快速、菌液用量少等优点。而且,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操作简单,适用性广,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细胞检测或动物检测的方法而言,成本更低,能够大范围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毒性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检测油田化学剂和/或油田采出水生物毒性的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油田大多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需要注入大量油田化学剂以提高石油采收率,例如通用化学品、钻井用化学剂、油气开采用化学剂、化学驱油剂、油气集输用化学剂等等。为了确保石油化工行业生产能够满足环保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6788-2010》即《水溶性油田化学剂环境保护技术评价办法》中规定了油气田使用的水溶性油田化学剂中生物毒性、生物降解性和重金属含量三项环境保护技术要求的评级方法,用以限制油气田使用的水溶性油田化学剂的生产、采购和使用,提高石油化工生产的环保性。
大量油田化学剂的使用也使得石油采出水中含有高浓度油田化学剂,而石油采出水大部分作为回注、工艺回掺等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用水使用,少部分经处理后排放。化学剂的浓度过高使得采出水粘度大、乳化程度高,回用时对生产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并且会对环境和生产人员的健康产生危害。因此,对石油化学剂和石油采出水的生物毒性进行精准快速的检测和判定,对于石油化工生产,尤其是对环境影响的控制以及对人员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污水毒性的生物检测方法包括:发光细菌毒性试验,藻类毒性试验,溞类毒性试验以及鱼类毒性试验等。其中,采用微生物对于油田化学剂和油田采出水的生物毒性检测方法主要为采用明亮发光杆菌T3小种作用15min进行毒性测试,并计算相应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但是现有方法菌液用量较大,并且依赖于生物毒性测试仪等检测仪器,检测通量较小,无法满足实际生产检测需要。因此,亟待开发一种快速、高通量、菌液用量小并且准确性高的测试方法对油田化学剂和油田采出水的生物毒性进行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油田化学剂和油田采出水的生物毒性检测方法菌液用量大、通量低等问题,提供一种检测油田化学剂和/或油田采出水生物毒性的方法,该方法具有通量高、检测快速、菌液用量少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检测油田化学剂和/或油田采出水生物毒性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油田化学剂和/或油田采出水与明亮发光杆菌在微孔板中培养后,通过明亮发光杆菌的IC50值判断生物毒性。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如上所述的方法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生物毒性检测的应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能够获得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方法通量高、检测快、菌液用量少,能够实现快速而经济的生物毒性检测;
(2)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操作简单,并且能够适用于各种不同地区的油田采出水和不同类型的油田化学剂生物毒性检测,能够大范围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9为实施例1中对油田采出水的生物毒性检测结果;
图10-13为实施例2中对油田化学剂的生物毒性检测结果;
图14-15为对比例1中采用明亮发光杆菌和大肠杆菌对油田化学剂进行生物毒性检测的结果;
图16-19为对比例2中采用SK-N-SH细胞和PC12细胞对油田化学剂生物毒性进行检测的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68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料电池系统
- 下一篇:硫掺杂纳米碳笼及其制备方法和燃料电池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