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防坠落双层防护网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953592.9 | 申请日: | 2021-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9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 发明(设计)人: | 邓会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国贸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G5/00 | 分类号: | E04G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喆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孙鑫 |
| 地址: | 221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坠落 双层 防护 | ||
本发明一种装配式防坠落双层防护网,包括下防护框、固定组件、减缓组件、上防护框和倾斜板,所述固定组件设于下防护框一侧上,所述减缓组件设于下防护框上,所述上防护框设于减缓组件上,所述倾斜板倾斜设于上防护框两侧上;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通过固定组件将装置固定到脚手架上,通过移动夹紧板和固定夹紧板上设有的V形槽使其方便固定脚手架,通过减缓组件可吸收掉落带来的冲击,避免发生弹开的现象,通过第一防护网和第二防护网的设置,有效避免防护网破裂,通过防护弹力带可进一步吸收掉落带来的冲击力,还能减免第一防护网破裂的风险的装配式防坠落双层防护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装配式防坠落双层防护网。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行业是最危险的行业之一。随着高层建筑和脚手架的增多,高处坠落物体、人员坠落等导致的事故屡有发生。在脚手架周围搭设防护网,能够有效解决或减轻高处坠物、坠人事故的发生。
目前,防护网的安装大多是先将防护网与防护框固定,随后再将防护框固定在脚手架上,进而完成防护网的安装。传统的防护网通常由尼龙绳加工制作而成,众所周知尼龙绳弹性较佳,防护网的布置都是拉紧后布置的,因此在发生坠落伤害时,坠落者极易由于高空坠落在防护网上发生弹开的现象,从而使防护网失去应有的防护作用,且高空坠落的重力使得防护网极易出现断裂的现象,因此,需要在现有防护网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造。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固定组件将装置固定到脚手架上,通过移动夹紧板和固定夹紧板上设有的V形槽使其方便固定脚手架,通过减缓组件可吸收掉落带来的冲击,避免发生弹开的现象,通过第一防护网和第二防护网的设置,有效避免防护网破裂,通过防护弹力带可进一步吸收掉落带来的冲击力,还能减免第一防护网破裂的风险的装配式防坠落双层防护网。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一种装配式防坠落双层防护网,包括下防护框、固定组件、减缓组件、上防护框和倾斜板,所述固定组件设于下防护框一侧上,所述减缓组件设于下防护框上,所述上防护框设于减缓组件上,所述倾斜板倾斜设于上防护框两侧上,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保护壳、固定电机、固定主动轮、固定从动轮、固定连接带、移动夹紧板、固定夹紧板、固定螺杆和V形槽,所述保护壳设于下防护框一侧上,所述固定主动轮可旋转设于保护壳上,所述固定从动轮可旋转设于护壳两侧上,所述固定连接带连接固定主动轮和固定从动轮,所述固定夹紧板固定设于保护壳内一侧上,所述固定夹紧板上对称设有V形槽,所述固定螺杆设于固定从动轮上,所述固定螺杆可旋转设于保护壳内且旋转设于固定夹紧板上,所述移动夹紧板可滑动设于保护壳内,所述移动夹紧板与固定螺杆螺纹连接,所述移动夹紧板与固定夹紧板形状相同,所述固定电机设于保护壳上,所述固定电机输出端连接固定主动轮。
进一步地,所述减缓组件包括减缓固定板、减缓导向杆、减缓滑动套、减缓防脱板和减缓弹簧,所述减缓固定板设于上防护框两侧上,所述减缓滑动套设于下防护框两侧上,所述减缓导向杆一端固定设于减缓固定板上,所述减缓导向杆可滑动设于减缓滑动套内,所述减缓防脱板设于减缓导向杆另一端上,所述减缓弹簧一端设于下防护框两侧上,所述减缓弹簧另一端设于上防护框两侧上。
进一步地,所述上防护框内设有防护弹力带和第一防护网,所述第一防护网设于上防护框底部上,所述防护弹力带均匀设于上防护框上,所述防护弹力带设于第一防护网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下防护框内设有第二防护网。
进一步地,所述倾斜板上设有防滑板。
采用上述结构本发明取得的有益效果如下:一种装配式防坠落双层防护网,通过固定组件将装置固定到脚手架上,通过移动夹紧板和固定夹紧板上设有的V形槽使其方便固定脚手架,通过减缓组件可吸收掉落带来的冲击,避免发生弹开的现象,通过第一防护网和第二防护网的设置,有效避免防护网破裂,通过防护弹力带可进一步吸收掉落带来的冲击力,还能减免第一防护网破裂的风险。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国贸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徐州国贸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35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