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检测致病毛霉菌的多重PCR引物探针组和试剂盒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50131.6 | 申请日: | 2021-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97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7 |
发明(设计)人: | 应南娇;莫秋思;刘文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6 | 分类号: | C12Q1/686;C12Q1/6895;C12Q1/04;C12N15/11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何俊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检测 致病 毛霉 多重 pcr 引物 探针 试剂盒 | ||
本发明涉及毛霉菌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致病毛霉菌的多重PCR引物探针组和试剂盒。该引物探针组包括引物组和探针组,所述引物组包括:用于检测米根霉的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用于检测微小根毛霉的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序列分别如SEQ ID NO.3和SEQ ID NO.4所示;用于检测伞枝横梗霉的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序列分别如SEQ ID NO.5和SEQ ID NO.6所示。本发明的引物探针组和试剂盒能实现米根霉、微小根毛霉和伞枝横梗霉在种水平的同步检测,检测速度快,且检测特异性和准确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毛霉菌检测技术领域,即一种用于检测致病毛霉菌的多重PCR引物探针组和试剂盒。
背景技术
毛霉菌病是一种新兴的由毛霉菌丝状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其发展快速,死亡率高,主要影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在真菌感染中,毛霉菌发病率占8.3%~13%,仅次于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近年来,毛霉病在高危人群中的发病率上升,在恶性肿瘤及器官移植患者中约为1%。毛霉病的发病率在免疫缺陷患者常见深部真菌感染中占第二位。据报道,毛霉菌病在美国和法国的发病率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每年增加约7%,而死亡率则每年增加9.3%。在西班牙,该疾病的发病率从2005年的0.62例/10万人增加到2007年至2015年的3.3例/10万人。毛霉病在发展中国家的检出也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在印度、中国和拉丁美洲国家。在印度,它的发病率达14例/10万人。毛霉病感染进展迅速,大多病情凶险,180天内死亡率为56.7%,死亡率较高,且死亡时间大多在1月以内。毛霉病因为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较困难。经过文献统计,米根霉、微小根毛霉、伞枝横梗霉属于临床感染毛霉病较多检出的几种毛霉菌。
毛霉病的常规检测方法有痰培养、病理活检、影像学检测。其中,痰培养检测的特异性差,且培养时间较长;影像学检测时,真菌感染病灶的形态缺乏特异性,会给诊断造成一定困难。毛霉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主要包括核酸扩增检测技术,其中,多重qPCR技术能同步检测多种毛霉菌,缩短检测时间,但其对引物和探针的特异性要求较高,引物和探针的设计难度较大,非目标菌易对目标菌的扩增和检测产生干扰,目标菌之间也会存在相互干扰。受限于以上的条件,目前毛霉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多局限在属水平,种水平的检测较为罕见。
专利CN112725508A公开了用于肺毛霉菌病致病菌检测的试剂盒及其使用方法和用途,该试剂盒包含能够以混合物形式存在的通用引物,其中,所述通用引物能够结合至米根霉、微小根毛霉、伞枝横梗霉、匍枝根霉和刺孢小克银汉霉菌的共有基因保守区。采用该试剂盒,虽然能够实现对多种毛霉真菌的一次性检测,但由于引物是针对于多种毛霉菌的共有基因保守区设计的,特异性较差,在检测过程中易受到非目标菌(特别是同属的非致病毛霉菌)的干扰。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检测致病毛霉菌的多重PCR引物探针组和试剂盒。本发明的引物探针组和试剂盒能实现米根霉、微小根毛霉和伞枝横梗霉在种水平的同步检测,检测速度快,且检测特异性和准确度高。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检测致病毛霉菌的多重PCR引物探针组,包括引物组和探针组,所述引物组包括:用于检测米根霉的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序列分别如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用于检测微小根毛霉的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序列分别如SEQ ID NO.3和SEQ IDNO.4所示;用于检测伞枝横梗霉的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序列分别如SEQ ID NO.5和SEQ IDNO.6所示。
作为优选,所述探针组包括:用于检测米根霉的探针,序列如SEQ ID NO.7所示;用于检测微小根毛霉的探针,序列分别如SEQ ID NO.8所示;用于检测伞枝横梗霉的探针,序列如SEQ ID NO.9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01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