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金属毛刺气缸套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909009.4 | 申请日: | 2021-08-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81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2 |
| 发明(设计)人: | 刘艳林;朱斌;张治纲;王传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原内配集团安徽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2C37/10 | 分类号: | C22C37/10;C22C37/08;C22C33/08;B22D13/00;C21D9/00;C21D5/00;C09D1/00;C09D7/61;C09D7/65;B05D7/14;F02F1/00 |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刘培越 |
| 地址: | 230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金属 毛刺 气缸套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金属毛刺气缸套及其制备工艺,涉及气缸套制造技术领域,包括气缸套基体、复合在气缸套基体外表面的铝合金毛刺,气缸套基体包括以下化学成分:C:3.0%‑3.2%,Si:2.6%‑2.9%,S:≤0.1%,P:≤0.2%,Cr:0.5%‑0.6%,Ni:0.1%‑0.2%,Mo:0.2%‑0.3%,Cu:0.6%‑0.8%,Ti:≤0.03%,Sn:0.3%‑0.5%,Mn:1.6%‑1.9%,余量为铁;经过离心铸造、热处理制得气缸套基体,并在其外圆喷涂混合涂料,最终形成铝合金毛刺,能提高结合强度,增大导热效率,从而减少尾气排放、提升发动机功率,具备较好的耐腐蚀与耐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缸套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双金属毛刺气缸套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气缸套是汽车发动机中广泛应用的零件,它的功用主要有密封、导热以及与活塞环形成滑动面,是发动机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其主要失效形式有变形、裂纹以及磨损。缸套裂纹的危害性严重,会直接导致汽车召回,而变形和磨损则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油耗、排放水平,以及摩擦副的寿命,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无论哪种零件都希望以尽量小的代价获得尽可能长的使用寿命。
目前市场上的气缸套主要都是铸铁材料,耐磨性能及抗变形能力都有一定限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方案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金属毛刺气缸套及其制备工艺。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
现有技术中,气缸套主要都是铸铁材料,耐磨性能及抗变形能力都有一定限制。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双金属毛刺气缸套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按如下化学成分和重量份的原料进行配料:C:3.0%-3.2%,Si:2.6%-2.9%,S:≤0.1%,P:≤0.2%,Cr:0.5%-0.6%,Ni:0.1%-0.2%,Mo:0.2%-0.3%,Cu:0.6%-0.8%,Ti:≤0.03%,Sn:0.3%-0.5%,Mn:1.6%-1.9%,余量为铁;将原料投入中频电炉内进行熔炼,熔炼温度在1500-1550℃,得到铁液;
S2:对铁液进行孕育处理;
S3:将出炉后孕育的铁液浇入模具型腔内进行离心铸造,得到气缸套基体;
S4:将气缸套基体在热处理炉中回火;
S5:制备混合涂料,混合涂料按以下质量百分比进行配置:金属颗粒5%-10%,耐火骨料20%-30%,悬浮剂和粘结剂混合物3%-5%,其余是水;
S6:将混合涂料均匀喷洒在回火后的气缸套基体上,将喷涂完成的气缸套基体放置在渗陶炉中通电预热、抽真空;
S7:对气缸套基体进行渗陶处理,冷却后出炉,得到毛刺气缸套。
进一步地,步骤S3中离心铸造的具体步骤为:
先使离心铸造机的转速为1500-2000转/分,进行浇注;
当浇注量达到一半时,使转速提高300转/分,然后浇注剩余一半铁液;
进一步地,将气缸套基体在热处理炉中回火,回火温度为540℃,保温1.8-2.5小时,然后以40-120℃/h冷却至280±20℃。
进一步地,将混合涂料均匀喷洒在回火后的气缸套基体上,具体包括:
将回火结束的缸套基体放置在喷涂回转台上进行喷涂,其中,缸套基体回转速度为10-20rpm/min,喷射距离为80-120mm,喷射角度为80±5°,喷涂厚度为0.5-1.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原内配集团安徽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原内配集团安徽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0900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