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91258.5 | 申请日: | 2021-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03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7 |
发明(设计)人: | 黄和竹;雒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1 | 分类号: | B62D21/11;B62D21/09;B62D21/02;B60G21/055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架 总成 车辆 | ||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副车架总成包括第一横梁、第一连接座和第四连接座;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连接座和第四连接座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座包括第一壳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设置在第一壳体的同一侧;第四连接座包括第二壳体、第四连接部和第五连接部,第四连接部和第五连接部设置在第二壳体的同一侧;第一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分别用于与主动稳定杆总成可拆卸连接,第二连接部和第五连接部分别用于与转向机可拆卸连接;本发明使得转向机和主动稳定杆总成均设置在副车架总成的前侧,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布置空间;同时减少零件数量,实现了轻量化设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前副车架作为汽车底盘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结构件,其主要功能是连接前桥与车身,并起着承载和传递载荷的作用。由于与前副车架连接的零件和结构较多,因此前副车架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前副车架为框架结构,由钣金件拼焊而成。前摆臂通过前摆臂支架的前摆臂安装孔与副车架连接,前摆臂支架由前摆臂支架内板和前摆臂支架外板焊接而成。转向管柱通过转向管柱支架的转向管柱安装孔与副车架连接,转向管柱支架由转向管柱支架内板和转向管柱支架外板和加强板焊接而成。但是这种结构比较冗余,零件较多,都需要通过焊接连接,因此工序流程多,工作效率也没法提高,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前摆臂支架的受力不均匀,而且由于前摆臂支架零部件较多,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零部件连接不稳,会出现异响,进而影响整车的性能;且常见的前副车架布置形式,前稳定杆Z向布置,安装在前副车架上方,转向机Z向布置,安装在前副车架上方。这种布置形式占用的空间较大,前副车架重量设计偏重,零件拆卸操作繁琐,不利于主动稳定杆电机布置。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急需研究一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提供了一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本发明将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同侧,且所述第四连接部和所述第五连接部设置在同侧,使得所述转向机和所述主动稳定杆总成均设置在副车架总成的前侧,也便于拆卸,不用拆卸副车架总成,即可单独拆卸所述主动稳定杆总成和转向机,这节约售后维修工时及成本;同时减少了零件数量,实现了轻量化设计。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副车架总成,包括第一横梁、第一连接座和第四连接座;
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座和所述第四连接座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座包括第一壳体、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同一侧;
所述第四连接座包括第二壳体、第四连接部和第五连接部,所述第四连接部和所述第五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同一侧;
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四连接部分别用于与主动稳定杆总成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五连接部分别用于与转向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纵梁、第二连接座、第二横梁、第三连接座和第二纵梁,所述第四连接座、所述第一横梁、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纵梁、所述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二横梁、所述第三连接座和所述第二纵梁依次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座还包括第三连接部、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和第三安装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安装部、所述第二安装部和所述第三安装部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上,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同一侧,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相对两侧;
所述第三连接部用于与车辆的下碰撞梁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安装部与所述第一横梁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安装部与所述第二纵梁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912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