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脉冲磁场微分波刺激穴位的心功能治疗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84779.8 | 申请日: | 2021-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485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吴豫贵;武林俊;李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天一智能信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N2/00 | 分类号: | A61N2/00 |
代理公司: | 郑州芝麻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73 | 代理人: | 余颖华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脉冲 磁场 微分 刺激 穴位 功能 治疗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脉冲磁场微分波刺激穴位的心功能治疗装置。连接所锁死机构固定在波形发生器的一端,接口壳体呈筒状结构固定安装在波形发生器的一端。触发机构安装在壳内内,包括包括内转动环、内移动环和多个内连接杆;内移动环可轴向滑动地安装在接口壳体一端;内转动环可转动地安装接口壳体的另一端;内连接杆一端固定在内转动环上,另一端固定在内移动环上,多个内连接杆沿内转动环轴向均布设置;每个内连接杆与一个第二内铰接柱万向铰接;锁死机构安装在内锁定环和接口壳体之间,配置成在内锁定环锁死后防止其解锁复位。以达到防止连接线的接头松动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脉冲磁场微分波刺激穴位的心功能治疗装置。
背景技术
冠心病,医学上称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称缺血心心脏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现行的冠心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手术治疗,如冠脉支架和心脏搭桥,二是非手术治疗,如药物治疗、体外物理治疗等。外科手术治疗费用较高,而且具有一定的风险,还需长期配合抗血栓药物药物治疗,大多数患者都难以接受,非手术治疗风险小,疗效慢,仅只是缓解症状,缺血部位得不到治愈,需每天按时治疗,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现代医学认为:磁场作用于人体特定的部位,能很快改变局部的磁(电)状态,产生电子传递和调节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的效应,降低其兴奋性,增强抑制机能,使外周微血管扩张,末梢血管阻力降低,从而达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现有的装置通过连接线直接将各个机构进行连接,在长时间使用的过程中容易造成连接线的接头处松动并导致短路,从而影响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脉冲磁场微分波刺激穴位的心功能治疗装置,以解决现有的装置连接线接头松动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种基于脉冲磁场微分波刺激穴位的心功能治疗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脉冲磁场微分波刺激穴位的心功能治疗装置,包括通过连接线依次连接的磁场产生仪、波形发生器和脉搏感应装置,还包括连接锁死机构;连接所锁死机构固定在波形发生器的一端,用于使波形发生器与连接在磁场产生仪的连接线固定,连接所锁死机构包括内锁定环、触发机构、锁死机构和接口壳体;接口壳体呈筒状,固定安装在波形发生器的一端;内锁定环包括多个内铰接板、多个第一内铰接柱、多个第二内铰接柱、多个弧形触发杆和多个内卡板;多个第一内铰接柱和多个第二内铰接柱周向均布交替设置;每个内铰接板一端与一个第一内铰接柱铰接,另一端与一个第二内铰接柱铰接,以在第二内铰接柱向内移动时带动第一内铰接柱向外移动;弧形触发杆呈弧型,每个弧形触发杆的一端固接一个第一内铰接柱,另一端延伸至与该第一内铰接柱在同一对角线上的另一第一内铰接柱;每个内卡板均固定安装在一个弧形弧形触发杆的另一端,以在第一内铰接柱向外移动时通过弧形触发杆带动相应的内卡板向内移动;触发机构安装在壳内,包括内转动环、内移动环和多个内连接杆;内移动环可轴向滑动地安装在接口壳体一端;内转动环可转动地安装接口壳体的另一端;内连接杆一端固定在内转动环上,另一端固定在内移动环上,多个内连接杆沿内转动环轴向均布设置;每个内连接杆与一个第二内铰接柱万向铰接;锁死机构安装在内锁定环和接口壳体之间,配置成在内锁定环锁死后防止其解锁复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天一智能信息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天一智能信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47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