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杂地质条件下桥梁桩基复合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84443.1 | 申请日: | 2021-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458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宏越;程远洋;邓孝璐;唐俊;梁孟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三局集团华南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7/12 | 分类号: | E02D27/12;E02D5/38 |
代理公司: | 广州凯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9 | 代理人: | 顾南江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北太路1633***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杂 地质 条件下 桥梁 桩基 复合 施工 方法 | ||
一种复杂地质条件下桥梁桩基复合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对场地平整压实后,进行桩位放样;S2:埋设护筒;S3:冲击钻机安装就位,对中后开始钻探;S4:钻探至砂岩层,移开冲击钻机,旋挖钻机安装就位,对中;S5:旋挖钻机钻进、成孔后进行验收;S6:第一次清孔后,安装钢筋笼和导管;S7:第二次清孔后,灌注水下砼,制作砼试块,本发明在粘土地层和卵石地层中采用冲击成孔,既保证了施工效率又保证了桩壁的稳定,在岩石地层采用旋挖钻孔,既保证了施工效率又保证了成孔效果,通过两种成孔方法的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桩基施工效率,节约了施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桥梁桩基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杂地质条件下桥梁桩基复合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由桩和连接桩顶的桩承台组成的深基础或由柱与桩基连接的单桩基础,简称桩基,若桩身全部埋于土中,承台底面与土体接触,则称为低承台桩基;若桩身上部露出地面而承台底位于地面以上,则称为高承台桩基,建筑桩基通常为低承台桩基础,桥梁基础是桥梁结构物直接与地基接触的最下部分,是桥梁下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基础传来的荷载的部一部分地层则称为地基,地基与基础受到各种荷载后,其本身将产生应力和变形,为了保证桥梁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地基和基础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变形也应在容许范围之内,与一般建筑物基础相比,桥梁基础埋置较深,一般规定桥梁的明挖、沉井、沉箱等基础的基底按其重要性和维修加固难易,对于陆地墩台基础,除考虑地基冻胀要求外,还要考虑生物和人类活动及其他自然因素对表土的破坏,基底应在地面以下不小于1.0米,对于城市桥梁,常把基础顶置于最低水位或地面以下,以免影响市容,基顶平面尺寸应较墩台底的截面尺寸大,以利施工。
目前传统的桥梁桩基施工单桩成孔往往采用单一工艺,但是复杂地质条件桩基单一工艺施工面临施工周期长、桩壁坍塌等难题,冲击钻孔在岩石地层施工周期太长,旋挖钻孔在卵石地层成孔容易塌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桥梁桩基施工单桩成孔往往采用单一工艺,但是复杂地质条件桩基单一工艺施工面临施工周期长、桩壁坍塌等难题,冲击钻孔在岩石地层施工周期太长,旋挖钻孔在卵石地层成孔容易塌孔的技术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复杂地质条件下桥梁桩基复合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场地平整压实后,进行桩位放样;
S2:埋设护筒;
S3:冲击钻机安装就位,对中后开始钻探;
S4:钻探至砂岩层,移开冲击钻机,旋挖钻机安装就位,对中;
S5:旋挖钻机钻进、成孔后进行验收;
S6:第一次清孔后,安装钢筋笼和导管;
S7:第二次清孔后,灌注水下砼,制作砼试块。
进一步的,在步骤S1中,桩位放样是依据已布设的平面控制点坐标和经复核的各钻孔桩中心坐标,用全站仪测设各桩的中心桩位,桩基定位以后,在工作平台上布置4个对称的护桩,成“十”型,交点与桩基中心桩位重合。
进一步的,步骤S3中,冲击钻机通过吊装就位,检查其底座及顶端应平稳,钻机持力层应确保钻机不发生倾斜,冲击钻机就位后安装钻头,钻机钻头中心及桩位点误差应在5mm以内。
进一步的,步骤S3中,钻探时,冲击钻机通过机架、卷扬机把带刃的冲钻头(冲击锤)提高到一定高度,靠自由下落的冲击力冲击土层或切削破碎岩层钻进,利用泥浆护壁和孔内水压保证孔壁的稳定,利用泥浆悬浮钻渣至沉淀池,经沉淀后泥浆再入孔内,不断循环达到排渣效果,直至钻到砂岩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三局集团华南有限公司,未经中建三局集团华南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44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炮弹船尾及炮弹船尾的装配方法
- 下一篇:动物体内目标定位方法、系统以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