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抛锚装置、抛锚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83811.0 | 申请日: | 2021-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01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孝奕;韩强;乐小龙;吴志华;陈斌;翁爽;胡士博;刘洪亮;田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3B21/22 | 分类号: | B63B21/22;B63B79/15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何少岩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抛锚 装置 控制 方法 电子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抛锚装置、抛锚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该装置包括:锚机和控制器;该控制器与该锚机和该船舶的控制系统通信连接;该控制器用于从该控制系统接收抛锚指令,并在接收到该抛锚指令之后,获取该船舶的当前位置的环境信息,根据该环境信息计算抛锚长度,并根据该抛锚长度和预设的抛锚速度控制该锚机进行抛锚;其中,该环境信息包括水深信息和风速信息。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抛锚装置、抛锚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以提供一种安全性和可靠性更高的抛锚技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智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抛锚装置、抛锚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抛锚作业需要多人配合完成。在抛锚作业过程中,至少需要两人参与,一个人进行观测和指挥,另一人负责锚机刹车操作。操作人员之间必须紧密配合,偶有操作人员疏忽大意或抛锚方法不当等原因,会导致各类抛锚事故。
在常规的抛锚过程中,锚链的抛锚长度需要依靠操作人员根据锚地水深,结合操作经验进行估计。其中,锚地水深数据都是通过操作人员查询文献统计记录得到的,数据精度差,容易造成抛锚长度的预测失误。再者,抛锚过程中的抛锚速度也需要人为进行控制。
整体而言,当前的船舶抛锚方式还存在智能化程度低、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问题,导致当前船舶抛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抛锚装置、抛锚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以提高船舶抛锚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抛锚装置,其中,该装置设置在船舶上,该装置包括:锚机和控制器;该控制器与该锚机和该船舶的控制系统通信连接;该控制器用于从该控制系统接收抛锚指令,并在接收到该抛锚指令之后,获取该船舶的当前位置的环境信息,根据该环境信息计算抛锚长度,并根据该抛锚长度和预设的抛锚速度控制该锚机进行抛锚;其中,该环境信息包括水深信息和风速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锚机包括链轮离合器、驱动马达和刹车模块;该链轮离合器、该驱动马达和该刹车模块均与该控制器相连;该控制器还用于控制该链轮离合器、该刹车模块和该驱动马达的开启与关闭;该控制器还用于通过控制该驱动马达的转速以调整锚链的抛锚速度。
结合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装置还包括:掣链器;锚链从该锚机放出后经该掣链器送出;该掣链器与该控制器相连;该控制器还用于控制该掣链器的开启与关闭。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抛锚方法,其中,该方法应用于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任一项的抛锚装置;该方法包括:接收船舶的控制系统发送的抛锚指令;获取该船舶的当前位置的环境信息;该环境信息包括水深信息和风速信息;根据该环境信息计算抛锚长度;根据该抛锚长度和预设的抛锚速度控制锚机进行抛锚。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在根据该环境信息计算抛锚长度的步骤之后,该方法还包括:获取该驱动马达、链轮离合器、刹车模块和掣链器的当前启闭状态;基于该当前启闭状态,依次控制该驱动马达启动、控制链轮离合器闭合、控制刹车模块开启、控制该掣链器开启。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根据该环境信息计算抛锚长度的步骤,包括:根据该环境信息确定该船舶所受的水平外力;基于该水平外力确定该抛锚长度。
结合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根据该抛锚长度和预设的抛锚速度控制锚机进行抛锚的步骤,包括:获取驱动马达的实时转速;根据该实时转速确定当前抛锚的实时速度;判断该实时速度是否超过预设的该抛锚速度;如果否,基于该实时速度确定当前抛锚的实时长度;判断该实时长度是否达到该抛锚长度;如果是,控制该锚机停止抛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未经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六0四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838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