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停车开门时发生碰撞的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56780.X | 申请日: | 2021-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358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刘清成;周知浩;王大中;王洋;党敬宣;鄢龙;晋元钰;刘伟;张弛;徐靖尧;杨国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Q9/00 | 分类号: | B60Q9/00;E05B77/22;E05B81/04;E05B83/36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智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3 | 代理人: | 王圣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停车 开门 发生 碰撞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停车开门时发生碰撞的控制方法,属于汽车安全控制领域。使用安装在车内的由决策控制单元和与其相连接的探测单元、显示单元、警示单元、车锁单元组成的防撞安全保护装置,并执行如下步骤:在车辆处于空挡或驻车挡位时,防撞安全保护装置启动,通过探测单元收集车辆附近的环境信息,并在显示单元中显示;由司机和乘客参考显示单元的显示操作车锁单元,决策控制单元对收集到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并划分为安全下车条件、警戒下车条件和危险下车条件三类,在不同的下车条件下,决策控制单元、警示单元和车锁单元执行不同的动作。本发明能有效防止车辆停车时乘客开门与过路行人或车辆发生碰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停车开门时发生碰撞的控制方法,属于汽车安全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共享单车新业态的逐步成熟,非机动车越来越多地参与城市交通,相关的交通安全事故也逐年增加。其中,机动车乘客在开门下车时与侧后方行驶来的非机动车相撞,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尤为严重。此类事故原因包括车内乘客在下车前没有查看车辆后方安全状况以及车体设计造成视野盲区等等。目前,车载防撞雷达在倒车、自动驾驶以及维持车道控制等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应用,但是这些都是应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而由于在驻车后车身周围情况较为复杂,通常会遇到行径与速度变化更加不规则的非机动车接近车辆时带来的危险,贸然推门下车的乘客可能会对车外人物造成伤害,因此设计一种人机交互性好的下车防撞产品,减少此类下车碰撞事故的发生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防止停车开门时发生碰撞的控制方法,起到减少相关碰撞事故发生的效果。
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停车开门时发生碰撞的控制方法,使用安装在车内的由决策控制单元和与其相连接的探测单元、显示单元、警示单元、车锁单元组成的防撞安全保护装置,其中车锁单元包括电锁控制机构、电锁开关、机械锁、超控开关、车门把手和压力传感器,超控开关和电锁开关通过电锁控制机构控制机械锁,车门把手直接控制机械锁,安装在车门把手上的压力传感器与决策控制单元连接;并执行如下步骤:
步骤1:在车辆处于空挡或驻车挡位时,转向灯进入双闪状态,防撞安全保护装置启动,通过探测单元收集车辆附近的环境信息,并在显示单元中显示;
步骤2:由司机和乘客参考显示单元的显示操作车锁单元,在正常情况下进入步骤3,在紧急状态下进入步骤5;
步骤3:当司机打开超控开关时,车门能直接通过车门把手打开;在司机打开电锁开关后,乘客在操作车门把手时,压力传感器将信号传输到决策控制单元,由决策控制单元对收集到的环境信息进行分析,并划分为安全下车条件、警戒下车条件和危险下车条件三类;
步骤4:在不同的下车条件下,决策控制单元、警示单元和车锁单元执行不同的动作;
步骤5:司机打开超控开关,乘客能直接通过车门把手打开车门。
进一步的,安全下车条件下,警示单元不动作,决策控制单元输出开锁信号,操作车门把手能打开车门;警戒下车条件下,警示单元输出警戒警示信号一定时间,决策控制单元再输出开锁信号,操作车门把手能打开车门;危险下车条件下,警示单元持续输出危险警示信号,决策控制单元不输出开锁信号,操作车门把手不能打开车门。
进一步的,警戒下车条件和危险下车条件下,一旦司机打开超控开关,乘客均能直接通过车门把手打开车门。
进一步的,超控开关拥有最高控制权,强制决策控制单元输出开锁信号,
并停止警示单元动作。
进一步的,探测单元包括安装在车尾中央的广角摄像头、安装在车尾中央的相控阵微波雷达或分别安装于车尾中央及两侧的微波雷达,广角摄像头监测范围大于180度,相控阵微波雷达或三个微波雷达合成的监测范围大于180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5678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