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形成嵌接式金属、活性双侵彻体的聚能装药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33107.4 | 申请日: | 202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07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福;郑元枫;葛超;余庆波;汪德武;赵宏伟;王仕鹏;卢冠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42B12/04 | 分类号: | F42B12/04;F42B12/16;F42B12/76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代丽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形成 嵌接式 金属 活性 双侵彻体 聚能装药 结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形成嵌接式金属、活性双侵彻体的聚能装药结构。本发明包括起爆机构,壳体,主药柱,复合药型罩和压螺;其中,复合药型罩配合安装在主药柱一端设置的双锥凹槽内,包括金属药型罩和活性药型罩;其中,金属药型罩为圆锥体,活性药型罩为圆台;活性药型罩的内锥角大于金属药型罩;活性药型罩的上底面与金属药型罩的底面重合,下底面与主药柱的端面平齐。本发明聚能装药结构能够产生前驱高密度金属射流和尾随可爆活性杆体,并兼顾金属侵彻体和活性侵彻体两者优势,前驱高密度金属射流利用动能实现对装甲目标的大侵深侵彻,可爆活性杆体随入目标内部并发生爆炸,可大幅提高聚能装药破甲后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能装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形成嵌接式金属、活性双侵彻体的聚能装药结构。
背景技术
在未来地面战争中,装甲部队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否有效地攻击装甲部队依然是取得战争主动权的关键。更为重要的是,有效打击装甲的根本目标并非仅仅是突破装甲防护,更要对装甲内部设备和人员进行有效的后效毁伤。目前反装甲武器主要采用的聚能装药战斗部一般使用高密度惰性金属药型罩,惰性金属药型罩在炸药爆轰波作用下形成高速射流,对目标侵彻深度能达到装药口径的8~10倍。然而,惰性金属射流单一动能毁伤机理,形成的侵彻孔径小,穿透装甲后如“强弩之末”,难以发挥后效毁伤效应。也就是说,现代战争对反装甲弹药聚能战斗部要求既能穿透装甲目标,又能对装甲后的人员、电子器件以及设备等有效打击,这是惰性金属药型罩聚能战斗部难以实现的。
与此同时,近十多年来,活性药型罩技术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广泛的关注和大力研究。活性药型罩技术用于破甲聚能弹药,不仅能够减轻战斗部重量,简化设计结构,其形成的活性射流在利用动能穿透装甲后,可进入目标内部发生爆炸,释放大量化学能和气体产物,从而大幅提升对装甲内部目标的毁伤效应。然而,活性药型罩技术也面临一个瓶颈性难题,活性药型罩是由含能复合材料制备而成的,其密度、强度和延展性均不够理想,造成相应的活性射流虽能够产生强爆炸后效,但侵彻能力严重不足。具体来说,活性药型罩聚能装药仅适用于小着角下打击轻型装甲车辆,当着角偏大、或装甲较厚时,活性药型罩聚能装药将无法穿透装甲,这极大制约了活性药型罩在聚能战斗部上的应用。
即使使用传统的串联聚能战斗部,也很难在装甲后实现理想的后效毁伤,这是因为,反装甲时,传统串联聚能战斗部的前级战斗部侵彻孔径很小,后级战斗部很难随入到装甲内部,无法发挥后效毁伤效应。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形成嵌接式金属、活性双侵彻体的聚能装药结构,该结构能够产生前驱高密度金属射流和尾随可爆活性杆体,并兼顾金属侵彻体和活性侵彻体两者优势,前驱高密度金属射流利用动能实现对装甲目标的大侵深侵彻,可爆活性杆体随入目标内部并发生爆炸,可大幅提高聚能装药破甲后效。
本发明的可形成嵌接式金属、活性双侵彻体的聚能装药结构,包括起爆机构,壳体,主药柱,复合药型罩和压螺;其中,复合药型罩包括金属药型罩和活性药型罩;
所述的主药柱整体为圆柱形,一端有与复合药型罩相配合的双锥形凹槽,另一端为平面;金属药型罩为空心圆锥体结构,底端开口,金属药型罩侧面与主药柱内小锥角锥形凹槽紧密贴合;活性药型罩为圆台(即截头圆锥)结构,两端开口;活性药型罩的上底面与金属药型罩的底面重合,下底面与主药柱的端面平齐,活性药型罩的锥角大于金属药型罩;活性药型罩侧面与主药柱内大锥角锥形凹槽紧密贴合;
壳体为阶梯圆管形状,两端开口,主药柱同轴装填在壳体大端内,主药柱平面端与壳体内底面紧密贴合,主药柱另一端通过活性药型罩由压螺压紧;壳体小端内设起爆机构,用于起爆主药柱。
进一步地,所述起爆机构、壳体、主装药、金属药型罩、活性药型罩和压螺均同轴。
进一步地,所述主药柱采用高能炸药,一般通过模具压装成所述结构,主药柱长径比约为0.8~1.5之间,通过起爆机构单点中心起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331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钢丝水平熔断折弯一体机
- 下一篇:直播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