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调压控制装置及推力轴承有效
申请号: | 202110833043.8 | 申请日: | 202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945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岳峰;李松山;程晓明;俞翔栋;何柳;刘逸斐;黄新源;孙丹婷;田江;陈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C27/08 | 分类号: | F16C27/08;F16F15/027;F16F9/22;F16F9/32;B63H23/32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70 | 代理人: | 远明 |
地址: | 201108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调压 控制 装置 推力 轴承 | ||
本申请提供一种调压控制装置及推力轴承。所述调压控制装置应用于一推力轴承,推力轴承包括液压油缸部件,连通至所述调压控制装置;所述调压控制装置包括油箱、增压单元以及减压单元;所述增压单元用以将所述油箱内的液压油充入至所述推力轴承液压油缸部件内以增大液压油的压力;所述减压单元用以将所述液压油缸部件内液压油卸至所述油箱内以减小液压油的压力。本申请可有效降低大型船舶在运行过程中的振动噪声,并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系统布置,减振参数设置,保证了在全工况范围、不同应用场合中仍能有效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普适性。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大型船舶动力机械设备的振动噪声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船舶轴系减振的一种调压控制装置及推力轴承。
背景技术
大型船舶的主动力主要包括柴油机、汽轮机以及电机等,由于动力输出的不均匀性、水中乱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轴系承受的推力会产生周期性或非周期性脉动,从而通过推力轴承传递到船体上,产生振动和噪声。
为了保证船舶的安全性及舒适性,必须着重考虑轴系的减振降噪,而轴系中承受脉动推力的推力轴承则是解决振动和噪声问题的关键部件。对于推力轴承的减振设计,现已出现橡胶减振、碟簧减振和液压减振等方案。其中,橡胶减振和碟簧减振方案,由于在承受大推力时会导致推力轴承的轴向变形过大和径向尺寸大的问题,因此不适合应用于大型船舶的推进系统。而液压减振方案,能够在保证减振降噪效果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对于推力轴承的尺寸和变形量的要求,然而,现阶段已有的液压减振措施,由于自身结构方案限制和液压功能用途的不同,只能在一定的轴系工况频率范围下起到共振转换减振作用,适用范围较窄,不能有效实现轴系全工况减振降噪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迫切需要一种普适性更好、结构和控制更加合理的推力轴承液压减振方案,为大型船舶减振降噪提供更优的措施,进一步提高船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压控制装置及推力轴承,可以根据不同工况通过改变液压油的体积、管路的通径等措施来控制推力轴承系统的刚度和阻尼,并且包含了一套结构更为合理的液压减振装置及控制系统,在保证大型船舶减振降噪要求的同时,也保证了采用该套液压减振及其控制装置的推力轴承适用于轴系全工况范围减振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调压控制装置,应用于一推力轴承,推力轴承包括液压油缸部件,连通至所述调压控制装置;所述调压控制装置包括油箱、增压单元以及减压单元;所述增压单元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液压油缸部件、所述油箱相连接,用以将所述油箱内的液压油充入至所述液压油缸部件内以增大液压油的压力;所述减压单元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液压油缸部件、所述油箱相连接,用以通过将所述液压油缸部件内液压油卸至所述油箱内以减小液压油的压力。
本申请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减压单元包括伺服阀、可调节流阀。
本申请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增压单元包括供油装置、第二溢流阀、蓄能器、可调节流阀以及伺服阀;所述伺服阀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供油装置连通,所述供油装置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液压油缸部件相连通;所述第二溢流阀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油箱,所述第二溢流阀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伺服阀的第一接口与所述供油装置之间;所述蓄能器连接至所述伺服阀的第一接口与所述供油装置之间。
本申请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供油装置包括并联连接且相互独立工作的电动泵和手动泵。
本申请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供油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电动泵和所述手动泵输出端的单向阀。
本申请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伺服阀的第一接口和所述供油装置之间,以及所述伺服阀的第二接口与所述油箱之间还设有可调节流阀。
本申请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伺服阀的第一接口和所述供油装置之间,以及所述伺服阀的第三接口与所述液压油缸部件之间还设有压力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330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低灰无烟煤提炼方法
- 下一篇:推力轴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