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旧两轮电动车的智能整体拆解回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812596.5 | 申请日: | 202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177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9 |
发明(设计)人: | 李灿华;何川;吴胜华;黄贞益;丁亚荣;都刚;李明晖;李子木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B3/00 | 分类号: | B09B3/0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43032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旧 电动车 智能 整体 拆解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废旧两轮电动车的智能整体拆解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废旧两轮电动车上标记关键拆解点;步骤2、按关键拆解点对废旧两轮电动车进行破拆;步骤3、对步骤2破拆后的废旧两轮电动车进行蓄电池和电子零件拆解;步骤4、对步骤3拆解后剩余部分进行壳体拆解;步骤5、对步骤4拆解后剩余部分进行轮胎拆解;步骤6、对步骤5拆解后剩余进行车架破碎、分选。本发明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为原则,将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利用两轮电动车结构和零部件相似这一特点,实现了对废旧两轮电动车的智能化、整体化拆解,提高了拆解效率和零部件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旧品处理和资源的回收利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废旧两轮电动车的智能整体拆解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两轮电动车由于其轻便、快捷、环保的独特优势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目前,我国两轮电动车年出货量超过2500万辆,保有量逼近3亿辆,废旧两轮电动车的数量也随之大幅增加,作为一种固体废弃物,废旧两轮电动车不仅占用土地,浪费资源,其中的废蓄电池还属于危险废弃物,不妥善处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然而,废旧两轮电动车超过80%的零部件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
目前,废旧两轮电动车的回收技术仍较为原始,多采用人工拆解和人工分选,即先取出蓄电池,然后对车壳进行破碎,再人工进行挑选,回收其中的电机、废钢、废铝和废塑料等,效率低下,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两轮电动车的构造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即不同品牌和型号的两轮电动车具有相似的结构、零部件和生产方法,有的甚至为同一模具生产,这使得废旧两轮电动车具有很好的流程化拆解回收潜力,而现有技术中,针对废旧两轮电动车这一特点所提出的整体回收技术却较少。
中国发明专利(CN106914475B)提出了一种电瓶车废旧材料智能分拣的方法,将电瓶车进行切割,取出其他部分仅剩车架和车罩,然后对其进行切割、加热、溶解、碾压、继续加热、吸附材料,该方法完成了对车架和车罩的机械化、自动化处理,但是智能化程度不高,没有完成对其余部分的自动化回收,整体的回收利用率较低。
综上所述,现有的拆解方式拆解效率低、整体回收率低、环境污染较大,难以满足废旧两轮电动车的高效回收利用,因此,亟需开发一种新的废旧两轮电动车智能整体回收技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失和不足,结合两轮电动车结构相似度较高这一特点,本发明提供一种废旧两轮电动车的智能整体拆解回收方法,包括识别系统、关键拆解点破拆系统、蓄电池及电子零件拆解系统、壳体拆解系统、轮胎电机拆解系统、车架拆解系统和转运系统,将废旧两轮电动车进行整体拆解,零部件高效利用,本发明具有高效、智能等特点,便于工业化生产。
一种废旧两轮电动车的智能整体拆解回收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废旧两轮电动车定位在置于轨道小车的夹具中,通过轨道小车将废旧两轮电动车转运至识别系统,进行红外扫描拍照和特征提取,将提取的车辆信息数据与两轮电动车数据库进行比对,判定车辆型号以及零部件的属性和位置,并标记关键拆解点;
步骤二:将废旧两轮电动车转运至关键拆解点破拆系统,破拆系统根据数据库比对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拆解机械手,拆解机械手通过精确作业对步骤一中标记的关键拆解点进行破拆;
步骤三:将废旧两轮电动车转运至蓄电池及电子零件拆解系统,拆解机械手通过精确作业拆除蓄电池和电子零件,随后进行型号及寿命检测,检测后的蓄电池和电子零件分类入仓;
步骤四:将步骤三后剩余部分转运至壳体拆解系统,对壳体进行拆解,拆下的壳体经过破碎后分类入仓;
步骤五:将步骤四后剩余部分转运至轮胎电机拆解系统,利用废旧螺钉自动拆解装置将废旧两轮电动车的轮胎拆除,对拆下的轮胎进行轮毂分离,取出电机,检测、分选后将各零件分类入仓;
步骤六:将步骤五后剩余部分转运至车架拆解系统,对车架进行破碎、分选,得到的废钢、废铝破碎料分类入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8125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