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重PCR体系快速检测鸡快慢羽表型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93860.5 | 申请日: | 202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9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陈思睿;吕慧娇;屈元启;张康宁;翟尚昆;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Q1/686;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陈波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重 pcr 体系 快速 检测 快慢 表型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鸡快慢羽表型的分子鉴定方法,使用针对PRLR基因和SPEF2基因设计的引物K‑R1:SEQ ID NO.1、引物K‑F1:SEQ ID NO.2和引物K‑R2:SEQ ID NO.3进行扩增。相比传统PCR方法,本申请的3引物PCR方法节约成本,假阴性率低且判断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和鸡遗传育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3条引物PCR体系快速检测鸡快慢羽表型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养鸡行业中,雌雄鉴别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雌雄鉴别的技术主要有翻肛鉴别和金银羽色、快慢羽速自别雌雄等。由于翻肛鉴别需要鉴别人员掌握一定的技术,且在鉴别过程中会对雏鸡造成伤害,导致雏鸡死亡率增高。故为保证养鸡行业的经济效益,采用一种对鸡群无伤害的雌雄自别技术显得格外重要。
鸡的自别雌雄中,快慢羽速鉴别的应用最为广泛。羽速鉴别比翻肛鉴别速度快、准确率高、对雏鸡伤害小,不需要饲养人员掌握一定的技术,操作简单,直接凭肉眼分辨雏鸡快慢羽速即可鉴别公母。雏鸡在出生时,被羽主要为主翼羽和覆主翼羽。根据主翼羽和覆主翼羽的长短大小,可以将雏鸡分为快羽和慢羽。主翼羽明显长于覆主翼羽的为快羽,主翼羽等于或明显短于覆主翼羽的为慢羽。不同雏鸡个体翼羽的生长速度差异较大,主要是受Z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慢羽相对于快羽为显性,显性基因座用K表示,隐性基因座用k表示(Serebrovsky,1922)。目前,在家禽生产应用中,快慢羽自别雌雄已经建立许多商品鸡配套系。主要都是用快羽公鸡(kk)和慢羽母鸡(KW)杂交,所得后代公鸡均为慢羽(Kk),母鸡均为快羽(kW),且在雏鸡出壳24小时以内能够用肉眼区分,能快速准确的鉴别雌雄并分开饲养。因此,快慢羽基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蛋鸡和肉鸡生产中,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Bacon等(1988)研究白来航中的ev21群体发现慢羽基因座K与禽内源性白血病毒(ev21)之间的存在紧密的连锁关系(遗传距离0.3cM)。因此,快慢羽的早期判断主要是通过检测个体中是否有内源病毒ev21的插入。有ev21插入的个体判为慢羽,没有插入的个体为快羽。但随后Boichard等(1994)研究发现在一些褐壳系鸡群中,少量快羽个体中也有ev21的插入,而且一些慢羽个体中不存在ev21的插入。在伊莎(ISA)肉鸡的一些品系中,发现了少量的慢羽个体并不存在ev21原病毒的基因序列。因此,仅凭是否有ev21的插入来鉴别快慢羽个体是不够的。Elferink等(2008)发现了快羽基因座k位点与慢羽基因座K位点的差异,推测了K/k等位基因座的结构:认为慢羽基因座K横跨PRLR基因和SPEF2基因,并有约176kb的串联重复,并开发了一种能够区分纯合与杂合晚羽雄性鸡的测试方法;随后罗成龙等(2012)利用了SNP对快慢羽杏花鸡羽速性状进行了基因组关联分析,证实了Elferink等人的猜想;卜贵鲜等(2013)在罗曼鸡的慢羽K基因座上发现了一个新的重复PRLR基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通过大量创造性试验进行研究和探索,提供一种3条引物PCR体系快速检测鸡快慢羽表型的分子鉴定方法,该方法能准确、快速的鉴定鸡快慢羽的表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鸡快慢羽表型的分子鉴定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针对PRLR基因和SPEF2基因设计的引物组进行扩增。
进一步地,引物组中的引物序列为引物K-R1:SEQ ID NO.1;引物K-F1:SEQ IDNO.2;引物K-R2:SEQ ID NO.3;。
进一步地,方法包括DNA提取的步骤。
进一步地,方法包括以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的步骤。
进一步地,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中快羽个体只有一条带,长度为445bp;慢羽个体有两条带,长度分别为235bp和445bp;引物对K-F1和K-R1扩出445bp的条带,而引物对K-F1和K-R2扩出235bp的条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38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