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纳式出汗率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93278.9 | 申请日: | 2021-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33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刘爱萍;吕子寒;魏磊;房国庆;程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00 | 分类号: | G01N27/00;B01L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敦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96 | 代理人: | 姜术丹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纳 出汗 传感器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导纳式出汗率传感器的制备方法,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方法,能够通过极其简单的器材以及步骤制备获得导纳式出汗率传感器,相应的传感器能够基于传感器电路中导纳的大小定量计算出出汗率,从而实现对汗液体征的量化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纳式出汗率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人体汗液中存在着大量的分泌物溶质,如维持皮肤水化作用的乳酸盐、尿素、钠和钾,以及菌蛋白、组织蛋白、酶抑制素类抗微生物肽等。除其自身调节体温和保护皮肤组织等基本职能外,其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生理信息也是一直未被充分利用的人体健康信息资源,通过检测汗液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健康水平,可以分析人体的潜在疾病。与刺穿性的血液采集相比,汗液的采集更加便捷、无创,可在人体外实时进行,采集时对于外界环境的无菌要求更低,因此探究如何从人体体表快速高效无污染地收集到汗腺分泌的汗液,并从中获取人体信息成为了近些年的热点问题,汗液也有望成为比传统的抽血采样更加理想的健康监测信息库。
出汗率与人体生理健康状态密切相关,在体力活动和热应激过程中由于流汗而积累的体液和电解质不足会增加心血管紧张,进而可能导致身体和认知能力的损害,即脱水。轻度或中度脱水时可能会出现口渴、口干、排尿频率降低、尿液颜色深、皮肤干燥、发凉、头痛和肌肉痉挛的症状。重度脱水时可能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无尿、眼睛凹陷嗜睡、缺乏活力、意识混乱或易怒甚至昏厥的症状。定量的衡量/评估身体水分的损失出汗率在实时监测人体脱水方面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测量参数。运动员在热环境中通常不充分补充液体损失的汗水,导致高渗的血容量减少,这反过来会导致运动表现受损。由于出汗率的个体差异较大,应该根据运动员汗液排除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液体补充策略。目前已有的出汗率检测方法中,贴片汗吸法、衣物增重法等均无法控制汗液蒸发的因素进行精确测量,对于微量汗液几乎无法检测,同时不能将汗液收集的缺陷也导致无法进行后续的分析与检测。微流控方法收集汗液因其具有易操作、低成本、体积小等诸多优点成为广受探究的热门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纳式出汗率传感器的制备方法,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方法,能够通过极其简单的器材以及步骤制备获得导纳式出汗率传感器,相应的传感器能够基于传感器电路中导纳的大小定量计算出出汗率,从而实现对汗液体征的量化分析。
本发明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导纳式出汗率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一:把单导铜箔胶带无胶的一面黏贴在弱胶胶带的有胶面上,而后采用激光切割法对单导铜箔胶带的导电面进行切割以形成原始电极,并用镊子去除原始电极以外的铜箔材料,之后用PET膜与铜箔胶带的有胶面贴合,以将原始电极转印至PET膜上,而将单导铜箔胶带的导电面暴露在外,其中,所述原始电极呈“梯子型”结构,所述“梯子型”结构包括两段平行排列的第一电极,以及三段等间距平行排列的第二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位于两段所述第一电极之间,且与所述第一电极相正交;
步骤二:截取一段与所述原始电极相对应的双面胶带,用激光切割所述双面胶带,在所述双面胶带其中一面的中央形成一条沿平行于所述第一电极的方向而延伸的微流通道;
步骤三:将所述单导铜箔胶带的有胶面黏贴在双面胶带上具有所述微流通道的一面,并使所述微流通道位于所述两段第一电极的中央位置;
步骤四:用激光切割位于所述微流通道上的第二电极,其中,激光切割轨迹垂直平分所述第二电极,从而在激光切割轨迹与所述第二电极的交汇处形成三个脉冲点,所述三个脉冲点将所述原始电极切分为第一检测电极和第二检测电极两部分;
步骤五:将所述单导铜箔胶带的导电面用单面胶带的有胶面密封,将双面胶带上不具有微流通道的一面用PET膜相贴合密封,从而获得所述导纳式出汗率传感器。
进一步地,通过激光切割机实现激光切割。
进一步地,所述单导铜箔胶带的导电面为铜箔材料,所述单导铜箔胶带的有胶面绝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32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政务大厅设备数据交换方法
- 下一篇:一种鱼产品智能半自动上料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