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近红外荧光的钌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91719.1 | 申请日: | 2021-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20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黄怀义;谢宇珍;魏思琪;卢培莹;赖怡敏;江颖;何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F15/00 | 分类号: | C07F15/00;C09K11/06;A61K41/00;A61P3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创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7 | 代理人: | 高冰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红外 荧光 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近红外荧光的钌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引入发色团——芘后,该配合物在635nm红光照射下应用于宫颈癌(HeLa细胞)有明显光毒性(ICsubgt;50/subgt;=0.040μM),较小暗毒性(ICsubgt;50/subgt;=9.402μM),光动力治疗指数(PI)为235.05,光动力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同时该钌金属配合物在635nm光源照射下可以产生单线态氧,且可光催化氧化NADH和NADPH。对于推动高效新型抗肿瘤钌金属配合物光敏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进一步制备抗肿瘤药物,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近红外荧光的钌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据GLOBOCAN 2020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上升,这不仅与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有关,也体现生态环境恶化等致癌因素不断增长,就目前形势而言癌症高发不可避免。而中国作为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癌症新发病例占全球新发病例23.7%,约457万人,癌症死亡人数占全球30%,约300万死亡病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承受着巨大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负担。
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等是目前恶性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式。但是,手术治疗存在创伤大、适用范围局限、癌细胞无法彻底清除等缺点;而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最大的问题是产生比较大的毒副作用,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与传统疗法相比,肿瘤光动力治疗具有许多显著优势,如无创、靶向、毒副作用小、可控等。光动力治疗的作用原理是利用特定波长的光照射聚集在肿瘤部位的光敏剂,激发能量转换,产生大量活性氧成份,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损伤。光动力治疗作用机制具体可分为I型和II型,I型机制中,激发态光敏剂将电子转移到分子氧或其他电子受体,产生超氧化物阴离子和自由基杀伤目标细胞;II型机制中,激发态光敏剂将电子能量转移到基态分子氧产生单线态氧杀伤目标细胞。
光敏剂作为光动力疗法治疗效果的核心要素,如何得到更高效的光敏剂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理想的光敏剂一般需符合以下的条件:(1)靶向性好,对肿瘤组织有良好的选择性;(2)暗毒性低,而光毒性强;(3)有较高的活性氧产量;(4)激发波长最好在光治疗窗口(550nm~900nm);(5)有良好的光稳定性;(6)在正常组织中能被较快代谢。作为一种优异的光敏剂,过渡金属配合物具有良好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稳定性、较高单线态氧产率,并且结构可塑性良好,可以针对不同的底物结合环境引入分子活性基团进行相应的结构修饰。而其中钌金属配合物具有低毒性、易被肿瘤组织吸收、能快速排泄的优良特质,因此国际上认为钉配合物是最有研究前景的抗癌药物之一。2016年,Sherri A McFarland等人研究的光敏剂(TLD1433),成为了第一例进入临床I期试验的用于肿瘤光动力治疗的过渡金属钌配合物。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都是细胞氧化防御系统中的主要细胞还原剂。NADH在三羧酸循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和糖酵解中有着重要角色,而NADPH则参与细胞质中的新陈代谢、脂质合成、胆固醇合成、核酸合成和脂肪链的延长。在肿瘤细胞中选择性的光催化氧化NADH/NADPH,可以破坏肿瘤细胞乏氧微环境,诱导细胞内氧化还原稳态失衡,导致肿瘤细胞坏死或凋亡。因此,光诱导NADH/NADPH氧化有望成为一种光动力靶向治疗肿瘤的新思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近红外荧光的钌配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具有近红外荧光的钌配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具有近红外荧光的钌配合物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具有近红外荧光的钌配合物,其结构式如式(I)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17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密闭空间安全报警仪
- 下一篇:局部地图数据分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