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Cu无取向硅钢及其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91628.8 | 申请日: | 2021-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4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石文敏;杨光;李准;陈圣林;吕黎;马金龙;费东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16 | 分类号: | C22C38/16;C22C38/02;C22C38/04;C21D8/1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钟锋;李丹 |
地址: | 43008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u 取向 硅钢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含Cu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转炉炼钢,真空处理过后连铸成坯;铸坯化学成分:1.0≤Si/Cu≤3.0,3.0≤S i+Cu≤5.5%,S≤0.0015%,(Mn+Cu)/S≥3000,其他为Fe,Al s,P以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对铸坯进行粗轧;粗轧后的中间坯采用热卷机进行强制卷取,开卷后中间坯进入保温箱,控制保温箱内冷却速度≤5℃/s;进入保温箱的中间坯温度T1满足:1000‑(S i+Cu)×103≤T1≤1100‑(Si+Cu)×103;高压除鳞,精轧,层流冷却,卷取;连续酸洗;冷轧到目标厚度,成品退火,涂层;成品卷进行时效处理。成品卷具有较低的中高频铁损,高磁感和高屈服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Cu无取向硅钢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气驱动技术的发展,转子在向高速化方向发展,要求转子用无取向硅钢板具有高的屈服强度。因此,为满足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需求,需要开发低铁损、高磁感、高强度的无取向硅钢。在冷轧钢板中,一般采用固溶强化、析出强化、相变强化、细晶强化、位错强化等方法来提高强度,同时考虑到高转速下铁芯损耗急剧增加,材料的中高频铁损也要尽可能降低,而较高的启动转矩要求材料也要具备较高的磁感水平。
目前有很多关于含Cu高强度无取向硅钢的技术报道,其核心点在于利用纳米Cu析出强化的作用,使纳米Cu析出的数量增多、尺寸减小,在几乎不影响磁性能的同时使强度大幅度提高。
关于含Cu无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国内外相关技术如下:
东北大学专利CN106282781A公开了一种“基于纳米Cu析出强化制备高强度无取向硅钢的方法”,通过添加0.5%~2.0%Cu和0.3%~2.0%Ni以及经过薄带铸轧工艺生产的高强度无取向硅钢性能如下:磁感强度B5000为1.67~1.74T,铁损P1.0/400为22.5~31.5W/kg,屈服强度Rp0.2为640~750MPa,抗拉强度为700~850MPa,虽然此专利的力学性能和磁感强度较高,但高频铁损较高以及薄板铸轧技术在目前工业生产中难以实现。
北科大专利《一种高强度含铜冷轧无取向硅钢及制造方法》(申请号CN107130169A)提供一种高强度含铜冷轧无取向硅钢及制造方法,该硅钢成分为:0.001~0.0015wt%C、2.5~3.0wt%Si、0.8~1.0wt%Al、0.5~0.8wt%Mn、1.5~2.0wt%Cu、0.75~1.5wt%Ni、Nb≤0.005wt%,余为Fe及不可避免的不纯物,通过控制二次冷轧压下量、退火工艺以及时效工艺,从而使无取向硅钢的磁感强度、铁损以及屈服强度达到平衡。该发明开发的钢种经过上述冷轧、退火及时效工艺处理后,磁感强度B5000为1.641.66T,铁损P1.0/50为2.53.5W/kg,P1.0/400为20.04 25.04W/kg,下屈服强度ReL为750~810MPa,抗拉强度Rm为800~870MPa,延伸率为15%~20%,其热轧卷常化采用980~1030℃的高温,其Si、Cu含量较高,在采用980~1030℃常化后表层氧化铁皮更加难以酸洗。
新日铁专利《时效热处理用无方向性电磁钢板及其制造方法》(JP2012-201850)涉及一种屈服强度500MPa以上的无取向硅钢及其制造方法,其组成成分:Si:0~0.5%、Mn≤0.2%、Cu:1.5~2.5%,Al:2.0~3.5%、Ni:0.1~1.3%,热轧板在600~900℃均热10s进行常化处理,冷轧后进行退火的得到成品,其主体要问题为Al含量过高会导致连续浇铸困难,堵塞结晶器水口,且Si%过低其铁损会偏高,Cu%达到1.5%以上时其热轧板常化后同样会导致酸洗困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916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生物培养皿营养液适量自添加设备
- 下一篇:高压储氢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