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方竹笋膳食纤维慢性淀粉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产品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85498.7 | 申请日: | 2021-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39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郑炯;汪楠;吴良如;张甫生;阚建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33/22 | 分类号: | A23L33/22;A23L33/21;A23L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青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83 | 代理人: | 彭启龙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竹笋 膳食 纤维 慢性 淀粉 复合物 制备 方法 产品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方竹笋膳食纤维慢性淀粉复合物制备方法及产品和应用,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技术领域。本发明以方竹笋下脚料为原料,通过微射流两步法处理,第一步动态高压微射流处理方竹笋得到方竹笋膳食纤维纳米分散液,第二步将方竹笋膳食纤维纳米分散液和淀粉溶液混合进行动态高压微射流处理,得到方竹笋膳食纤维慢性淀粉复合物。本发明工艺简单,反应温和,产品质量高,且经过微射流处理的的方竹笋膳食纤维与淀粉更容易形成氢键,形成稳定的方竹笋膳食纤维慢性淀粉复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方竹笋膳食纤维慢性淀粉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产品和应用。
背景技术
淀粉是人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主要由线性的直链淀粉和高度分支的支链淀粉组成。淀粉不仅是面包、大米和面条的主要成分,同时也在食品和非食品工业中被广泛用作增稠剂、填充剂和胶凝剂等。因此淀粉的消化和吸收速率与人体的血糖水平息息相关。从营养和健康角度看,慢消化淀粉(SDS)释放葡萄糖较慢,从而有利于稳定餐后血糖水平。抗性淀粉(RS)不能被人体小肠内的消化酶酶解,但是可以被肠道微生物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从而促进人体健康。然而,天然淀粉由于易回生,稳定性差以及SDS和RS含量较低而限制了它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因此,提高淀粉中SDS和RS的含量和稳定性,抑制淀粉类食品的餐后血糖水平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要方面。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方竹笋生产国,年产方竹笋500万吨以上,产值达300多亿元。方竹笋作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森林蔬菜,不但美味可口,而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方竹笋的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矿质元素和维生素等含量丰富。我国方竹笋年产量中除40%鲜销外,其余均用于加工,但是在方竹笋收获、保鲜到加工的过程中方竹笋老化比较快,纤维素、木质素等含量迅速增加,加工处理时这些老化部分往往被作为下脚料废弃,造成资源上的浪费。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等都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成分,因此这也是一种较好的膳食纤维资源。
在淀粉中添加膳食纤维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安全,有效和方便的优势。但是现有技术仅仅将膳食纤维与淀粉简单混合,其中膳食纤维与淀粉的相互作用较弱,稳定性较差,所制备的产品在抑制餐后血糖浓度上升等慢消化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含方竹笋膳食纤维的慢消化淀粉复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含方竹笋膳食纤维的慢消化淀粉复合物;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含方竹笋膳食纤维的慢消化淀粉在糖尿病、肥胖症或心血管等疾病代餐食品上的应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一种方竹笋膳食纤维慢性淀粉复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如下:
(1)取方竹笋膳食纤维粉加水制备纤维悬浮液,加入稳定剂,高压微射流处理,得纳米膳食纤维分散液;
(2)取淀粉溶液和步骤(1)中的纳米膳食纤维分散液混匀,高压微射流处理,得混合液;
(3)将步骤(2)中的混合液熟化,经冷却、冻干,得方竹笋膳食纤维慢性淀粉复合物。
优选的,步骤(1)中,所述方竹笋膳食纤维粉中非水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71.21-83.87%,水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13.13-17.80%。
优选的,所述方竹笋膳食纤维粉按如下方法制备:
A、取方竹笋切块、漂烫、干燥、粉碎,得方竹笋粗粉;
B、取方竹笋粗粉加水混匀,超声辅助酶解法进行提取,得方竹笋膳食纤维粉。
优选的,步骤A中,取方竹笋切块,在沸水中漂烫8-10min,沥干,在50-60℃下干燥至含水量为6-9%,粉碎过60-80目筛,得方竹笋粗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54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