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远程控制技术进行远程实验的实验教学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81451.3 | 申请日: | 2021-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70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崔炜;佟佳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松鼠课堂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B7/02 | 分类号: | G09B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233 上海市徐***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远程 控制 技术 进行 实验 教学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利用远程控制技术进行远程实验的实验教学方法和装置,涉及远程控制技术领域。该利用远程控制技术进行远程实验的实验教学方法根据每一个实验用品中的各个实验用品的初始位置坐标以及目的位置坐标,得到控制各个实验用品下方滚轮移动的控制按键信息;将控制按键信息提供给学生端,之后接收学生端的学生根据控制按键信息输入的远程控制指令,进而根据远程控制指令控制各个实验用品下方滚轮移动。本实施例能够远程实现实验教学,解决了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的时间和地点受限的问题,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并且,远程实验教学,使得实验资源利用率提高,节省资源。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远程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远程控制技术进行远程实验的实验教学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以远程在线和虚拟仿真的方式面向社会开放优质的实验教育资源,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方向。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概念的逐步落地,人民群众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和途径也在发生转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的深度和广度,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向。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是以实体教学资源和封闭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展开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教师面对实体实验资源进行操作,包括准备软硬件环境、连接设备、安全防护、操作实验步骤和分析实验结果等环节,并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实验任务。这种模式的不足包括,实验环境的准备、组织和维护工作量大,学生实验的时间和地点较为受限,校外人员较难参与实验活动,实验室资源利用率较低。因此,亟需解决这些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利用远程控制技术进行远程实验的实验教学方法和装置。
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利用远程控制技术进行远程实验的实验教学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预先在远程实验的每一个实验用品下方均安装可移动的滚轮;
获取所述远程实验的每一个实验用品的初始位置坐标以及目的位置坐标;
根据所述每一个实验用品中的各个实验用品的初始位置坐标以及目的位置坐标,得到控制各个实验用品下方滚轮移动的控制按键信息;
将得到的所述控制各个实验用品下方滚轮移动的控制按键信息提供给学生端,之后接收学生端的学生根据所述控制各个实验用品下方滚轮移动的控制按键信息输入的远程控制指令,进而根据所述远程控制指令控制各个实验用品下方滚轮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获取所述远程实验的每一个实验用品的目的位置坐标,包括:
接收学生端的学生在显示设备的实验平台界面上选择的所述远程实验的每一个实验用品的目的位置坐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所述每一个实验用品中的各个实验用品的初始位置坐标以及目的位置坐标,得到控制各个实验用品下方滚轮移动的控制按键信息,包括:
利用如下公式根据所述每一个实验用品中的各个实验用品的初始位置坐标以及目的位置坐标,得到控制各个实验用品下方滚轮移动的控制按键信息;
其中,TH,i表示控制第i个实验用品下方滚轮横向移动所对应的左右按键时间控制值;TZ,i表示控制第i个实验用品下方滚轮纵向移动所对应的上下按键时间控制值;K表示学生端的显示设备的实验平台界面与实际实验界面的画面比;(Xi,Yi)表示远程实验开始前第i个实验用品的初始位置坐标;(Xi,0,Yi,0)表示学生端的学生在显示设备的实验平台界面上选择的第i个实验用品的目的位置坐标;V表示滚轮的设定移动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松鼠课堂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松鼠课堂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814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行程精确可控的肛肠套扎吻合器
- 下一篇:一种超缓凝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