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晒红茶去涩发酵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76819.7 | 申请日: | 2021-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3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仝佳音;杨方慧;张艳梅;夏丽飞;孙云南;陈春林;刘悦;曲浩;李金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F3/06 | 分类号: | A23F3/06;A23F3/08;A23F3/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徐佳慧 |
地址: | 666201 云南省西双***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茶 发酵 工艺 | ||
1.一种晒红茶去涩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作晒红茶:其步骤包括萎调、揉捻、发酵以及晒干;
S2:采用后发酵技术处理晒干的晒红茶:包括潮水、翻水以及翻堆及干燥;
S3:潮水:根据茶叶的老嫩、气温以及空气湿度、季节以及发酵场地的区别,掌握渥堆发酵的潮水量;
S4:翻水:潮水发酵的第二天进行翻堆,使水分布均匀,若潮水步骤中加水不足,需在翻水时补足所需潮水量,且两次潮水量在30%-40%,最后归堆至1.2米左右盖上发酵布;
S5:翻堆及干燥:根据发酵程度、发酵堆温、湿度以及发酵环境的变化,利用翻拌装置进行适时的翻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晒红茶去涩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萎调的具体操作为:将茶叶放置在室内自然萎调,萎调时间保持在15-18h,萎调叶片含水量维持在60%-6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晒红茶去涩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揉捻的具体操作为:采用揉捻机进行揉捻,揉捻时间控制在60min,其中先轻揉捻20min,加压揉捻20min,最后再轻揉捻20min。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晒红茶去涩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发酵采用竹筐发酵,发酵的时间控制在4-6h,晒干时将发酵后的茶坯摊晒于竹簸箕上,摊晒厚度为1-2cm,期间需要进行翻拌2-4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晒红茶去涩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渥堆叶温在第二天升高,第三天可达50℃以上,期间发酵的堆温需要严格控制在40℃-65℃之间,堆温达不到40℃和堆温超过65℃均应进行翻堆,且翻堆的频率为5-10天翻堆一次;一般经过四次翻堆后,可进行通沟摊凉干燥,且茶叶含水率在20%以上时,需要每天通一次沟,而茶叶含水率在14%-20%,每隔3-5天通一次沟,通沟的方式采用交叉通沟,顺序通沟结束后按反方向进行,循环往复至含水率降至14%以下才可起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晒红茶去涩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S5中,翻拌装置由固定外壳(1)、驱动组件(2)以及翻拌组件(3)组成;所述驱动组件(2)设置在固定外壳(1)内;所述翻拌组件(3)设置在固定外壳(1)的两壁之间;
所述翻拌组件(3)由二号转轴(31)、一号翻拌杆(32)以及二号翻拌杆(33)组成;所述二号转轴(31)转动连接在固定外壳(1)的两壁之间;所述一号翻拌杆(32)固定连接在二号转轴(31)的一端;所述二号翻拌杆(33)设置在一号翻拌杆(32)相邻的一侧,且所述二号翻拌杆(33)固定连接在二号转轴(31)上;所述一号翻拌杆(32)以及二号翻拌杆(33)的端面上均固定连接有翻拌爪(3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晒红茶去涩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外壳(1)的顶端两侧固定连接有扶手架(11);所述固定外壳(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对称布置的滚轮件(12);所述固定外壳(1)的两端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轴承座(13);所述固定外壳(1)的顶端开设有活动槽(14);所述驱动组件(2)设置在活动槽(14)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晒红茶去涩发酵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2)由电机(21)、一号齿轮(212)、二号齿轮(221)以及转盘组(222)组成;所述电机(21)设置在活动槽(14)内,且所述电机(2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一号转轴(211);所述一号转轴(211)上固定连接有一号齿轮(212),且所述一号齿轮(212)的下方啮合连接有二号齿轮(221);所述二号齿轮(221)中部固定连接有传动轴(22),且所述传动轴(22)的两端转动连接在活动槽(14)的内壁之间;所述转盘组(222)固定连接在传动轴(22)上,且所述转盘组(222)的底端固定连接在二号转轴(3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7681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网络拓扑结构
- 下一篇:一种采气井口装置及采气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