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程式汽油发动机颗粒捕集器再生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767638.8 | 申请日: | 2021-07-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339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 发明(设计)人: | 张微奇;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N3/025 | 分类号: | F01N3/025;F01N11/00;G06F30/2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10051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程式 汽油 发动机 颗粒 捕集器 再生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增程式汽油发动机颗粒捕集器再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发动机控制器根据颗粒捕集器的碳载量模型判断是否需要再生;根据车辆运行条件判断是否允许进入再生;所述整车控制器发送允许再生指令到发动机控制器,同时所述整车控制器控制增程器处于再生工况点;所述发动机控制器接收到允许再生指令后,调节控制喷油量,同时控制过量空气系数在一定范围,此时颗粒捕集器开始再生。本发明利用增程器与车辆解耦特点,由整车控制器控制增程式发动机处于特定的再生工况点,再由发动机控制器控制空燃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再生,解决城市工况不容易触发再生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增程式汽油发动机颗粒捕集器再生方法。
背景技术
在国六排放法规要求下,为满足颗粒物的排放要求,在搭载汽油发动机的车辆后处理上会匹配颗粒捕集器,用以捕捉颗粒物,但当颗粒物累计到一定程度,会导致颗粒捕集器堵塞的情况发生,会影响车辆的动力性、经济性。为此,需要对颗粒捕集器进行再生,防止堵塞。
汽油发动机的颗粒捕集器普遍采用断油再生控制方式,即当车辆行驶时,驾驶员松开油门踏板,汽油发动机进入断油工况,新鲜空气进入颗粒捕集器,若此时的颗粒捕集器温度大于燃烧阈值,通常为600℃,那么颗粒物可以快速燃烧殆尽,达到清理颗粒捕集器的目的。
现有的汽油机颗粒捕集器再生方式为断油再生,为达到较高的再生效率,需要在颗粒捕集器入口温度满足再生条件时进行断油才行,存在在城市工况下不容易触发问题。
现有技术根据发动机的万有特性以及颗粒捕集器的布置位置,如果颗粒捕集器的布置方式是底盘式,那么发动机需要在低速大负荷工况或高速中低负荷工况才能达到满足再生的条件,在城市路况中不容易触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传统的汽油机颗粒捕集器再生方式在城市工况不容易触发的问题,提出一种增程式汽油发动机颗粒捕集器再生方法,利用增程器与车辆解耦特点,由整车控制器控制增程式发动机处于特定的再生工况点,再由发动机控制器控制空燃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再生,解决城市工况不容易触发再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增程式汽油发动机颗粒捕集器再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发动机控制器根据颗粒捕集器的碳载量模型判断是否需要再生,若是,所述发动机控制器发再生请求指令给整车控制器,进行S2,若否返回S1;
S2,所述整车控制器接收再生请求指令,根据车辆运行条件判断是否允许进入再生,若是,进行S3,若否,则终止再生控制;
S3,所述整车控制器发送允许再生指令到发动机控制器,同时所述整车控制器控制增程器处于再生工况点;
S4,所述发动机控制器接收到允许再生指令后,调节控制喷油量,同时控制过量空气系数在一定范围,此时颗粒捕集器开始再生。
本发明为利用发动机控制器与整车控制器相互配合的再生控制方式,利用增程器与车辆驱动解耦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与传统汽油机颗粒捕集器再生方式不同的增程式汽油发动机再生方式,由发动机控制器发出再生请求指令给整车控制器,整车控制器控制发动机运行在再生工况点,发动机控制器控制过量空气系数在目标点进行再生。
作为优选,所述S4还包括判断是否再生完成步骤:
S5,发动机控制器根据再生模型判断是否再生完成,若是,结束再生,发送再生结束指令到整车控制器,所述整车控制器停止再生工况控制,若否返回S4。
再生模型设有完成再生碳载量值,再生模型是指发动机控制器内部根据发动机的空燃比、转速、扭矩、颗粒捕集器温度来计算的颗粒捕集器再生过程的模型,若计算出实际碳载量值小于或等于完成再生碳载量值则视为再生完成,所述完成再生碳载量值为3g。
作为优选,所述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6763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