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及大数据采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56905.1 | 申请日: | 2021-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87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0 |
发明(设计)人: | 林毓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赛奥科传媒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6/958 | 分类号: | G06F16/958;G06F16/29;G06F9/50;G06N3/12 |
代理公司: | 苏州诚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13 | 代理人: | 曹孝陈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智能 服务 平台 数据 采集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包括:本地存储模块,用于对上传的数据进行集中存储,本地存储模块包括:本地存储,采用基于均衡遗传算法的大数据处理均衡技术,对数据的前缀字符进行编码,然后按照编码的种类进行分类存储;备份存储,对本地存储进行RAID 0备份,确保数据不会丢失;云端管理模块,用于对数据进行云端管理,云端管理模块包括:主服务器,可以对本地存储模块存储的数据进行统一访问和管理;副服务器,与主服务器组成双中心节点结构。该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及大数据采集方法,能够有效的保证数据访问,且进行大数据上传不会出现链路拥堵,上传效率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云服务平台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还涉及该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的大数据采集方法。
背景技术
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技术,是指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而适用于大数据的技术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和云服务平台等,其中云服务平台对于大数据采集方法来说是一种较为领先的技术。
现有的平台虽然可以顺利实现大数据的采集,但一旦关键模块损坏则无法有效的保证数据访问,且进行大数据上传时容易出现链路拥堵导致效率不够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及大数据采集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方案:一种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包括:
本地存储模块,用于对上传的数据进行集中存储;
云端管理模块,用于对数据进行云端管理;
数据同步模块,用于对数据进行上传;
控制器模块,用于监控和控制流量的上传;
数据上传模块,根据用户的类型提供不同的上传带宽。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本地存储模块包括:
本地存储,采用基于均衡遗传算法的大数据处理均衡技术,对数据的前缀字符进行编码,然后按照编码的种类进行分类存储;
备份存储,对本地存储进行RAID 0备份,确保数据不会丢失。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云端管理模块包括:
主服务器,可以对本地存储模块存储的数据进行统一访问和管理;
副服务器,与主服务器组成双中心节点结构,确保任一复服务器宕机后仍能对本地存储进行访问和管理。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数据同步模块包括:
三组交换机,组成三机架构,采用Paxos算法将数据上传到云端管理模块中。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模块包括:
控制器,内建基于蚁群算法的数据处理优化软件,根据控制器提供的实时网络负载情况,计算出最小负载的链路,优化数据上传链路的分配以提升交换机的数据上传效率;
上位机,提供图形化的人机交互界面,集成基于SDN节能与QoS机制的网络控制算法,能动态反应系统内网数据帧及传输协议外设连接过程中比特流数据变化和报警信息提示等,通过API接口实现硬件可编程以及对整个网络流量的集中监控。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数据上传模块包括:
终端识别模块:根据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来提供不同的带宽。
一种人工智能云服务平台的大数据采集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S1:终端身份识别:根据用户的身份标识信息来提供不同的带宽,若是个人用户则提供较小的带宽,若是企业用户则根据DBA算法动态的分配不同大小的带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赛奥科传媒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赛奥科传媒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569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