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锚固点增强型桩结构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54458.6 | 申请日: | 2021-07-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82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杨泉;李安洪;徐骏;郭海强;高柏松;王潘;李刚;王占盛;李炼;杨淑梅;薛元;姚裕春;吴沛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23;E01C3/00;E02D5/54;E02D5/74;E02D17/18;E02D27/12;E02D27/14;G06F17/16;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林秋雅 |
地址: | 61003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锚固 增强 结构 计算方法 | ||
1.一种锚固点增强型桩结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锚固点增强型桩结构拆分为锚固段、悬臂段和承台段,将锚固段和悬臂段竖直设置,将锚固段和悬臂段固定连接,将承台段水平设置,将承台段的端部固定连接在锚固段和悬臂段的连接处;
步骤二:将锚固段的截面积、锚固段的长度、悬臂段的截面积、悬臂段的长度、承台段的截面积和承台段的长度作为调整参数;
考虑承台段提供的反弯矩对悬臂段根部弯矩的平衡作用,分别计算锚固段、悬臂段和承台段在外力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
根据边界条件和变形协调方程建立平衡方程,并求取悬臂段桩顶的未知量(φA、yA、wA)和承台段靠近填土侧的端部的未知量(φB、yB、wB),然后通过传递矩阵一次性整体求解结构的内力与位移分布,其中φ为转角,y为扰度位移,w为轴向位移,所述平衡方程包括:
[FA NA MA]T=[0 0 0]T,
[FB NB MB]T=[0 0 0]T,
[FD MD yD]T=[0 0 0]T,
式中,AC段代表悬臂段,BC段代表承台段,CD段代表锚固段,悬臂段AC桩顶为自由端A,承台段BC靠近填土侧的端部为自由端B,为节点C在A方向的转角,为节点C在B方向的转角,为节点C在D方向的转角,为节点C在A方向的挠度位移,为节点C在B方向的挠度位移,为节点C在D方向的挠度位移,是节点C在A方向的轴向位移,是节点C在B方向的轴向位移,是节点C在D方向的轴向位移;
悬臂段桩顶的未知量(φA、yA、wA)和承台段靠近填土侧的端部的未知量(φB、yB、wB)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DAC为悬臂段的传递矩阵,DBC为承台段的传递矩阵,DCD为锚固段的传递矩阵,A[i:j,p:q]表示矩阵A第i行~第j行与第p列~第q列组成的矩阵
辅助矩阵
坐标转换矩阵
步骤三:当某段的内力或变形不符合阈值时,单独对该段的长度和截面积进行调整,并重新计算内力和变形,直至得到符合阈值的锚固段的截面积、锚固段的长度、悬臂段的截面积、悬臂段的长度、承台段的截面积和承台段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固点增强型桩结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将悬臂段划分为若干个微单元,考虑重力与摩阻力的作用,建立悬臂段的传递矩阵D如下:
式中,qi-1为第i-1个微单元所承受的上部土体自重分布荷载,Δxi为第i个微单元的长度,EiIi为第i个微单元的刚度,Ai为第i个微单元的截面面积,Ei为第i个微单元的弹性模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锚固点增强型桩结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将锚固段划分为若干个微单元,考虑重力与摩阻力的作用,建立锚固段的传递矩阵如下:
式中,λi为第i个微单元的弹性地基系数,Ai为第i个微单元的截面面积,Δxi为第i个微单元的长度,EiIi为第i个微单元的刚度,Ei为第i个微单元的弹性模量,d为锚固桩直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54458.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