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液态铅或铅铋腐蚀高硅高铬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724403.0 | 申请日: | 202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8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杨红义;张洋鹏;徐海涛;戎利建;燕春光;殷通;赵帅;李依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44;C22C38/46;C22C38/48;C22C38/54;C21D8/02;C21D8/06;C22C33/04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于晓波 |
地址: | 1024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液态 腐蚀 高硅高铬铁素体 马氏体 耐热钢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液态铅或铅铋腐蚀高硅高铬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核用耐热金属材料生产制造技术领域。该耐热钢化学成分:0.14%≤C≤0.22%,0.8%≤Si≤1.6%,0.5%≤Mn≤0.9%,10.5%≤Cr≤12.5%,0.5%≤Ni≤0.9%,0.5%≤Mo≤1.0%,0.5%≤W≤1.0%,0.05%≤Nb≤0.5%,0.05%≤V≤0.6%,Ce≤0.06%,B≤0.015%,N≤0.05%,余为铁。制备过程为熔炼→均质化→热加工→冷加工→热处理。本发明通过添加Si,基于内氧化原理提高材料耐液态铅(铅铋)腐蚀性能,同时材料具备良好的室温、高温力学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核用耐热耐辐照耐腐蚀结构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液态铅或铅铋腐蚀高硅高铬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及其制备方法,该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应用于铅或铅铋冷却反应堆。
背景技术
铅(铅铋)快堆是采用液态铅或铅铋合金作为冷却剂的快中子反应堆,是国际上重点发展的六种四代反应堆之一。液态铅或铅铋合金作为冷却剂时,与常用结构材料的相容性差,特别是奥氏体不锈钢会产生较严重的Ni溶解腐蚀,此外FCC结构的奥氏体钢会在快堆强辐照下产生严重辐照肿胀。因此,铬含量为9~12wt.%的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成为包壳管、外套管、换热管等部件的重要候选材料。而提高此类材料高温强度、耐铅铋腐蚀性能成为铅或铅铋冷却反应堆用结构材料重要研发目标。
为提高铁素体/马氏体耐铅铋腐蚀性能,现有技术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内生氧化法,一种是表面涂层法。内生氧化法的主要原理是在合金中添加一定量的Si或Al,通过控制液态铅(铅铋)中的氧含量,使合金表面产生稳定均匀的氧化物保护膜。而表面涂层法则是在合金钢的表面直接涂镀保护膜。相比于表面涂层的方法,内氧化法设计的合金在表面氧化膜破损或者脱落的情况下,可自动修复受损部位,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是较易实现工业化生产的解决方法。本发明即提供了一种基于Si内氧化法来提高材料耐液态铅(铅铋)腐蚀性能的高硅高铬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
发明内容
针对四代铅冷快堆液态铅铋冷却剂的使用环境,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液态铅或铅铋腐蚀的高硅高铬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及其制备方法,在提高材料耐液态铅或铅铋腐蚀性能的同时,使其具有良好的高温力学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耐液态铅或铅铋腐蚀高硅高铬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按重量百分比计,其化学成分为:C 0.14~0.22%,Si 0.8~1.6%,Mn 0.5~0.9%,Cr 10.5~12.5%,Ni 0.5~0.9%,Mo 0.5~1.0%,W 0.5~1.0%,Nb 0.05~0.5%,V 0.05~0.6%,Ce≤0.06%,B≤0.015%,N≤0.05%,余量为铁和其他不可避免的残余元素。
该耐热钢化学成分中,残余元素按重量百分比计控制为:P≤0.015%,S≤0.005%,O≤0.006%,H≤0.0002%。
该耐热钢化学成分中,C+N为0.15~0.22wt.%,Mo+W为1.0~1.7wt.%,Nb+V为0.3~0.8wt.%,Ni+Mn≥1.1wt.%。
所述的耐液态铅或铅铋腐蚀高硅高铬铁素体/马氏体耐热钢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熔炼铸锭:熔炼设备为真空感应炉,或者熔炼设备为真空感应炉和电渣重熔炉,或者熔炼设备为真空感应炉和真空自耗炉。
2)均质化:将铸锭进行均质化处理,均质化保温区间为1000℃~1200℃,保温时间为3h~25h;均质化处理的目的是均匀钢中成分、调整δ-铁素体含量。
3)热加工;将经步骤(2)均质化处理后的样品进行热加工,热加工可单独采用锻造工艺或者采用锻造+轧制联合工艺;其中:锻造或轧制过程中保温温度1000℃~1180℃,保温时间≥40min;锻造过程中锻比≥3,轧制过程中轧比≥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2440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