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后排座椅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110710756.5 | 申请日: | 2021-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895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朱阁;王坦;陈玉龙;魏娇;崔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08 | 分类号: | B60N2/08;B60N2/22;B60N2/07;B60N2/01;B60N2/75;B60R7/0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6 | 代理人: | 张会强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后排 座椅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后排座椅及车辆,本发明所提供的车辆后排座椅包括中间座椅和侧部座椅。侧部座椅包括设于车身上的滑轨,可滑动地设于滑轨上的第一座垫部,以及位于第一座垫部上的第一靠背部。其中,第一座垫部和滑轨之间设有锁止机构;第一靠背部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座垫部上,并且第一靠背部和车身之间设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具有构成第一靠背部与车身间滑动抵接的连接部位;第一座垫部被锁止时,连接部位构成对第一靠背部转动的限制;锁止机构解锁时,连接部位可随第一靠背部相对于车身滑动,以使第一靠背部相对于第一座垫部进行转动。本发明的车辆后排座椅,可实现姿态和位置的调节,且便于构造实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后排座椅。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是集人机工程学、机械振动和控制工程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产品,生产制造涉及冲压、焊接、注塑、缝纫、组装、发泡等工艺。舒适性、安全性、环保性、智能性是汽车座椅的重要功能需求。其中,座椅的轻量化、安全智能和环保舒适将成为未来汽车座椅的发展趋势。
汽车座椅的作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给乘客提供支撑、提供合适的乘坐位置、提供良好的乘坐舒适性、给乘客提供良好的约束。座椅应该能够适用于不同身高体重的乘客,让乘客能够长时间地保持在一个稳定的位置和舒适的姿态。
因此,在一些高档的车辆座椅中,均设置有调节机构,以改变座椅的位置和角度姿态,以便于给乘员的头部、手臂及腿部提供合适的位置,防止乘客在无意中前后左右移动,防止乘客头部在碰撞过程中受伤。当意外发生时,座椅也应能配合安全约束系统防止乘客移动受伤。
为了提升乘客、尤其是后排座椅乘客乘坐的舒适性,各车企的后排座椅多采用多重色彩、仿麂皮面料、航空头枕、记忆头枕、双硬度发泡等措施,增加通风、加热、按摩等功能。在皮卡、SUV等车型上,座椅性能的提升多体现在色彩、面料、发泡软硬度调整等方面,轿车、MPV等车型则较多着重提升座椅的面料、扶手、功能配置等方面。
除了上述的改进,座椅乘坐的舒适性改进方面更为重要,它要保证能满足乘客的坐姿,适应不同人体,同时还要求适当的支撑和定位。如果乘客舒适的坐姿无法得到满足,长时间乘坐,会感受到疼痛、疲劳,引起顾客抱怨。
现在的车辆中,常规后排座椅可以满足后排乘客的坐姿并提供适当的支撑和定位,但长时间乘坐,会感受到疼痛、疲劳,引起顾客抱怨。例如,市场上多有顾客反馈部分车型后排座椅靠背角度直、座垫短,腿部无支撑等抱怨,对此市场问题各企业一般采用加大靠背角度,增长座垫长度等措施提升,但仍无法满足更多人群以及多种舒适坐姿需求,并且无法规避皮卡或者SUV后排乘员上下车空间不足的问题。
尤其是后排座椅,现有的车辆后排座椅基本只有靠背放倒的功能,而乘坐的姿态和位置均不能改变,如果按照驾驶座椅的调节方式,需要配备多个电机及相应的传动结构,成本过高,难以在后排座椅上广泛采用。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可实现姿态和位置调节、并便于构造实施的座椅结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车辆后排座椅,以提供一种可实现姿态和位置调节的后排座椅。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后排座椅,包括中间座椅,以及于所述中间座椅的至少一侧设置的侧部座椅,所述侧部座椅包括设于车身上的滑轨,可滑动地设于所述滑轨上的第一座垫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座垫部上的第一靠背部;其中:
所述第一座垫部和所述滑轨之间设有锁止机构;所述第一靠背部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座垫部上,且所述第一靠背部和所述车身之间设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具有构成所述第一靠背部与所述车身间滑动抵接的连接部位;所述第一座垫部被所述锁止机构锁止时,所述连接部位构成对所述第一靠背部转动的限制;所述锁止机构解锁而所述第一座垫部滑动时,所述连接部位可随所述第一靠背部相对于所述车身滑动,以使所述第一靠背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座垫部进行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7107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热熔法兰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耐击穿电泳漆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