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药物口服吸收的硅纳米载体及其载药体系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87386.8 | 申请日: | 202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571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06 |
发明(设计)人: | 戚建平;刘文娟;吴伟;卢懿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3/12 | 分类号: | C01B33/12;B82Y40/00;A61K45/00;A61K47/69;B82Y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吴桂琴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药物 口服 吸收 纳米 载体 及其 体系 | ||
本发明属于药物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促进药物口服吸收的硅纳米载体及其载药体系与应用。本发明的硅纳米载体为球状或棒状,当为棒状时长径比为2‑6,球状硅纳米粒载体可通过“蜂窝”孔状结构将药物载入其中,可增加药物的分散度,促进药物吸收棒状可避免黏液更新对口服纳米粒的快速清除,延长胃肠道滞留时间,载药体系的含药量为20‑60%,使负载药物在棒状硅纳米载体中以无定形式和结晶态同时存在,从而提高其药物溶出程度,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并减少药物用量达到相同的吸收效果。本发明的硅纳米载体对难溶性药物或者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等负载提供了新的思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促进药物口服吸收的硅纳米载体及其载药体系。
背景技术
据有关报道,难溶性药物几乎占据了上市药物的半壁江山,并且,近乎90%的候选新药物属于难溶性药物。同时生物技术药物已成为目前发展最快的领域,而限制其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在于给药方法。研究时间显示,口服给药与注射等其他给药方式相比,简单易行,疼痛感少,安全度高,患者依从性好,是一种广泛采用的给药方式,然而,难溶性药物因其水溶性差,口服给药后在消化道的溶出速度缓慢,溶出程度低,导致药物吸收不佳。多肽蛋白质药物由于其亲水性强、分子量大且在胃肠道中容易降解,导致药物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极低,口服给药难以发挥疗效。近年来,纳米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促进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目前常用作药物载体的无机纳米材料主要有碳纳米材料、二氧化硅纳米粒、钙纳米材料、金纳米粒、磁性纳米粒、上转换纳米粒和量子点等,利用载体本身独特的光热电磁等性质,通过化学键断裂或结构解聚的方式,响应性释放药物,具有良好的靶向性。多种无机及金属纳米材料具有遗传毒性,其中纳米金可能会导致DNA断裂或是抑制其复制,并且具有生物惰性。无机材质的纳米载体不具备可生物降解性,易于在机体组织内堆积、自由移动,从而造成持续性物理损伤。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是纳米材料能得以安全应用的前提。
基于现有技术的现状,本申请的发明人拟提供一种安全无毒,同时可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溶出速度和溶解度纳米药物载体,为难溶性或者多肽和蛋白质类等药物增溶提供新的平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基于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具有药物溶出速度快、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的硅纳米载体以及包含该纳米载体的载药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技术方案一:
一种促进药物口服吸收的硅纳米载体,所述硅纳米载体的形状为球状或棒状,当为棒状时长径比为2-6。
技术方案二:
一种促进药物口服吸收的硅纳米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溶于去离子水中,加入碱溶液搅拌均匀,之后加入硅源继续搅拌离心,取下层沉淀,依次用水、醇溶液进行洗涤,再次离心收集沉淀,将沉淀分散于醇溶液中,加入酸溶液加热回流,之后冷却、离心,依次用水、醇溶液进行洗涤,干燥后得到硅纳米载体。
进一步,所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四丁基溴化铵、氯化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铵或苯扎溴铵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硅源包括硅酸四乙酯、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或1,4-二(三乙氧基硅基)-苯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碱溶液包括氨水、氢氧化钠溶液或氢氧化钾溶液中的一种或多种,质量分数为25-30%;
所述酸溶液包括盐酸、碳酸或磷酸中的一种或多种,质量分数为35-40%。
进一步,所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去离子水、碱溶液、硅源与酸溶液的料液比为1g:200-500mL:2-5mL:2-6mL:7-23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738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