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针对丝绸锶同位素检测的苏木染料的去除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86873.2 | 申请日: | 2021-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29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勇;彭志勤;黎浩;贾瑞;焦金鹏;王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D06P1/34;D06P3/04 |
代理公司: | 浙江永航联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304 | 代理人: | 蔡鼎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针对 丝绸 同位素 检测 苏木 染料 去除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文物检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针对丝绸锶同位素检测的苏木染料的去除方法,本发明采用古法染色工艺用苏木提炼的染液为丝绸染色,用氢氟酸溶解一部分附着于纤维上的颗粒物,然后混入次氯酸钠溶液进一步溶解锶的化合物。该方法采用氢氟酸和次氯酸钠溶液,两种试剂均较常见,成本低廉,且安全无毒,不会对织物造成损伤,操作方便,残夜较易处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本发明的创造性在于针对苏木染料模仿古代丝绸染色工艺,找到染色过程中苏木对丝绸稳定同位素数值的影响规律,找到对应的办法排除染料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并且可以进一步为同位素追溯丝绸文物的源产地奠定重要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文物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对丝绸锶同位素检测的苏木染料的去除方法。
背景技术
丝绸是历史上第一个全球性商品,丝绸文物的来源一直是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近百余年来治理研究的方向。目前,利用稳定同位素进行丝织品产地的溯源是进行纺织品文物溯源更为准确的方法体系,也当属科学开展纺织品文物同位素技术溯源的发展方向。但要利用同位素技术追溯丝绸的源产地,需要探究丝绸产品从桑叶、蚕茧到成品整个过程对同位素的影响,这其中对古代丝绸染整工艺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丝绸因染色加工及在不同地方的存放、埋葬等会带进许多环境中的锯,这就是织物中的外源性锯。外源性锶对于考古纺织品的追踪溯源研究具有极大的干扰作用,因而要将外源性锶除去才能进行锯同位素追踪研究。
苏木作为古代丝绸染色常用的天然植物染料,针对苏木染色的丝绸进行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得到其过程中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并且可以进一步为同位素追溯丝绸文物的源产地奠定重要基础。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对丝绸锶同位素检测的苏木染料的去除方法。本发明采用古法染色工艺用苏木提炼的染液为丝绸染色,用氢氟酸溶解一部分附着于纤维上的颗粒物,然后混入次氯酸钠溶液进一步溶解锶的化合物。该方法采用氢氟酸和次氯酸钠溶液,安全无毒,不会对织物造成损伤,操作方便,残液较易处理,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针对丝绸锶同位素检测的苏木染料的去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块状的天然苏木置于容器中,加入去离子水,在20-30℃下浸泡20-40min后干燥,将苏木粉碎成粉末,装入样品瓶中待测;
2)量取去离子水倒入样品瓶中,在20-30℃下浸泡6~8小时;
3)将样品瓶置于恒温加热搅拌器中,升温至35-45℃时加入Na2CO3,继续升温至75-85℃,恒温搅拌50-70min,然后趁热抽滤,将滤渣倒回样品瓶,保留滤液为苏木一汁;
4)重复步骤3)两次,得到苏木二汁和苏木三汁;最后将滤渣干燥装入自封袋待测;
5)将上述得到的苏木一汁、苏木二汁和苏木三汁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染液,抽滤,用醋酸溶液调节染液pH至6~7,染液于离心管待测;
6)称取20~25g空白丝绸样品,裁剪成多块,置于清洗液中浸泡,然后取出,用去离子水洗净,取一块洗净的空白丝绸样品自然风干后,装入自封袋待测;
7)取4个烧杯,编号为A、B、C、D,每个烧杯量取步骤5)中的染液,称取天然的铁明矾、钾明矾、铬明矾作为媒染剂分别加入到上述B、C、D号烧杯中;
8)将4个烧杯放在恒温加热搅拌器中,边搅拌边升温,升温至35-45℃时,待媒染剂充分溶解,各放入一块丝绸,继续升温至75-85℃,搅拌40-50min后用35-45℃的去离子水洗涤,苏木染丝绸样品自然风干后装入自封袋待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理工大学,未经浙江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868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