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皮下痛风石的中药外用化石乳膏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674370.3 | 申请日: | 2021-06-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846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 发明(设计)人: | 刘维超;彭江云;张贵华;凌丽;张娴;殷世云;李兆福;吴晶金;叶鹏;陈丽莉;李玲玉;狄朋桃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K36/898 | 分类号: | A61K36/898;A61K36/90;A61K9/06;A61P19/06;A61K35/618;A61K35/62;A61K35/6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棘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0 | 代理人: | 张开 |
| 地址: | 650021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皮下 痛风 中药 外用 化石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治疗皮下痛风石的中药外用化石乳膏,其特征在于,包括:皂角刺、山慈菇、生牡蛎、土茯苓、僵蚕、威灵仙、白芷、地龙、乳香、没药、石见穿、紫花地丁;上述成分按照以下重量配比:皂角刺25-35g、山慈菇15-25g、生牡蛎25-35g、土茯苓25-35g、僵蚕20-30g、威灵仙45-55g、白芷25-35g、地龙10-20g、乳香5-15g、没药5-15g、石见穿5-15g、紫花地丁10-20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治疗皮下痛风石的中药外用化石乳膏,其特征在于,各中药原料的重量配比为:皂角刺30g、山慈菇20g、生牡蛎30g、土茯苓30g、僵蚕25g、威灵仙50g、白芷30g、地龙15g、乳香10g、没药10、石见穿10g、紫花地丁15g。
3.一种治疗皮下痛风石的中药外用化石乳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称重:按照如下重量配比称取各中药原料:皂角刺30g、山慈菇20g、生牡蛎30g、土茯苓30g、僵蚕25g、威灵仙50g、白芷30g、地龙15g、乳香10g、没药10、石见穿10g、紫花地丁15g;
S2:挥发油提取:处方十二味,取白芷、乳香、没药三味,按照材料与水1:10的量加水浸泡1.5-2h;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提取时长4-5h,收取挥发油备用;
S3:浸膏提取:S2中提取收集完挥发油后,将药渣过滤,药液另存;过滤得到的药渣与余下九味药材加水煎煮三次;将三次煎煮所得药液通过减压浓缩后制得浸膏备用;
S4:A相提取:称取硬脂酸150g、液状石蜡100g、白凡士林100g,将上述材料通过水浴加热融化制得A相;
S5:B相提取:称取甘油100g、三乙醇胺50g、羟苯乙酯2g,混合蒸馏水后水浴加热至溶解,加入S3中提取的浸膏,搅拌均匀,水浴加热保温的B相;
S6:乳膏制备:将S5中提取的B相缓慢加入S4提取的A相中,边加边搅拌,直至均质乳化且温度低于60℃,加入S2中提取的挥发油,继续搅拌,使其均质乳化,直至冷凝后分装,即制得乳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治疗皮下痛风石的中药外用化石乳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三次煎煮的方法为:第一次加相当于药材10倍量的水熬煮60min,过滤药渣,药液另存;第二次加相当于药渣8倍量的水熬煮40min,过滤药渣,药液另存;第三次加相当于药渣6倍量的水熬煮30min,过滤药渣,药液另存。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治疗皮下痛风石的中药外用化石乳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需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1.20。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治疗皮下痛风石的中药外用化石乳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和S5中水浴温度为75-8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7437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心脑血管锻炼用康复辅助装置
- 下一篇:一种医院用无味消毒换气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