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自复位及防撞功能的墙体耗能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59970.2 | 申请日: | 2021-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3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宇;陈跃;胡涵凯;张烨;王春妮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B2/56 | 分类号: | E04B2/56;E04B2/58;E04B2/60;E04B1/98;E04H9/02;E04C5/08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3 | 代理人: | 龙洋 |
地址: | 31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复位 功能 墙体 耗能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具有自复位及防撞功能的墙体耗能结构,包括:设置在墙体基础上的底座;呈间隔设置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均铰接在底座上;横梁,铰接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预应力网,包括有多根横向预应力筋和多根纵向预应力筋,横向预应力筋连接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纵向预应力筋连接在墙体基础与横梁之间;耗能装置,设置在预应力网上,包括有两连接板和设置在两连接板之间的弹性件。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装置不仅具有自复位功能,还具有防撞功能,保证人身安全;地震时主体零件形变小,且震后修复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自复位及防撞功能的墙体耗能结构。
背景技术
我国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大部分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相比于早期的砖木结构,其在防潮、防火、保温等性能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但在抗震、防撞方面一直存在着缺陷。在自然灾害方面,由于的地震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结构在地震中受到的变形或破坏,地震后难以修复,有的建筑物虽进行修复但也难以达到最初使用状态,有的建筑物则直接推倒重建,对生命安全及财产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当墙体受到撞击时,墙体结构受损一般较严重,造成财产损失,且威胁人身安全。且现有墙体耗能结构在震后修复较麻烦,墙体主体部件的变形较大,容易对墙体的主体结构造成损害。
如专利“CN106906910A”公开了一种具有自复位功能的框架结构,包括二工字形柱、一T形上杆、一T形下杆和至少一耗能连接件;二工字形柱竖直放置于混凝土基础上,每一加劲肋板均通过一预应力筋与混凝土基础相连,T形上杆通过其两端的上端板的上耳板与所述二工字型柱铰接,T型下杆通过其两端的下端板的下耳板与所述二工字型柱铰接;T型上杆与T型下杆上下平行设置并具有间隙,且T型上杆的上腹板与T型下杆的下腹板通过至少一耗能连接件相连。该发明中的框架结构可以实现对建筑物墙体的自复位功能,但整体结构复杂,自复位性能差,震后修复麻烦,且不具有防撞功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地震主体零件形变小、震后修复简单,且具有自复位及防撞功能的墙体耗能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具有自复位及防撞功能的墙体耗能结构,包括有:
设置在墙体基础上的底座;
呈间隔设置的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均铰接在所述底座上;
横梁,铰接在所述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之间;
预应力网,包括有多根横向预应力筋和多根纵向预应力筋,所述横向预应力筋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之间,所述纵向预应力筋连接在所述墙体基础与所述横梁之间;
耗能装置,设置在所述预应力网上,包括有两连接板和设置在两所述连接板之间的弹性件。
进一步地,所述预应力网包括有:呈并排设置的第一层所述横向预应力筋和第二层所述横向预应力筋,以及呈并排设置的第一层所述纵向预应力筋和第二层所述纵向预应力筋。
进一步地,第一层所述横向预应力筋和第一层所述纵向预应力筋呈交错设置,第二层所述横向预应力筋和第二层所述纵向预应力筋呈交错设置;
其中,一所述连接板设置在第一层所述横向预应力筋和第一层所述纵向预应力筋上,另一所述连接板设置在第二层所述横向预应力筋和第二层所述纵向预应力筋上。
进一步地,所述纵向预应力筋上设有多个第一弯折部,所述横向预应力筋上设有多个第二弯折部,且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活动相抵。
进一步地,相邻两所述第一弯折部的弯折方向相反,相邻两所述第二弯折部的弯折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所述耗能装置还包括连接件,两所述连接板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且所述耗能装置的数量设有多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工程学院,未经宁波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99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