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速入水的跨介质飞行器及其入水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56462.9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730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徽;赵雪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双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F5/02 | 分类号: | B60F5/02;B64C27/08;B64C27/12;B64D27/2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达德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0 | 代理人: | 刘天虹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速 介质 飞行器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入水的跨介质飞行器及其入水控制方法,解决固定翼跨介质飞行器结构复杂和机体重量大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快速入水的跨介质飞行器,整机多旋翼结构,旋翼的数量N为偶数,且N≥4,对应的动力系统包括n*N个动力单元,n为正整数,各旋翼上均安装n个动力单元,动力单元包括螺旋桨和用于驱动螺旋桨的电机,动力系统中各电机的总推力F≥1.5G,G为跨介质飞行器的重力,整机密度大于待进入水域的水密度,保证顺利入水和潜航。本发明的跨介质飞行器采用多旋翼结构,动力系统工作时不会产生自旋扭矩,并且能够驱动该跨介质飞行器进行稳定的空中飞行、潜航和介质转换,有效提高对两种工作环境的兼容性,能够快速入水。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入水的跨介质飞行器及其入水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跨介质飞行器将空中飞行器、水面航行器和水下潜航器三种无人工作系统集成一体,在单一平台上就可以同时具备空中飞行、水面航行和水下潜航三种功能。该平台不仅机动灵活,也能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具有一定通用性和隐蔽性。
跨介质飞行器突破了传统单一介质无人系统平台的局限性,它既有水面飞行器的飞行特点,又有水下航行器的潜行特点,因而具备极佳的环境适应性。同时也能够有效利用各种探测设备的盲区,快速、隐蔽地突破目标防御系统,高效便捷地执行远程侦察、打击等任务。
跨介质飞行器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热衷研究的新型飞行器。目前的跨介质飞行器入水步骤繁琐、对飞行器冲击力大。一般来讲传统的入水方式有两种:1、水面变构式。2、坠落入水式。
水面变构式:在空气中,飞机的整体密度小于水。首先在水面滑行降落,然后关闭空中动力系统,打开水中动力系统或者密度控制系统,使飞机沉入水中。这种方式的优点是:1、有水上飞机的起降作为技术基础,技术难度不高。2、滑行降落对机身冲击力较小。缺点是:1、降落所需要的水域较大,同时该水域不能有过大的风浪。2、降落步骤繁琐,需要的时间很长。
坠落入水式:飞机的整体密度大于水。飞机在离水面有一定高度的时候,关闭动力,让飞机坠入水中。由于其密度较高,飞机会直接沉入水中。这种方式的优点有:1、对水域的要求小。2、入水迅速。缺点有:对飞机冲击力非常大。
目前还没有一种较好的方案既能缩短入水时间,又不对机体强度有过高要求。即使采用了上述两种方案,也鲜有飞行器真正实现稳定的跨介质飞行。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快速入水的跨介质飞行器及其入水控制方法,采用多旋翼结构,利用多旋翼无人机的运动特性,配合整机密度设计和动力设计,能够快速入水。
实现本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快速入水的跨介质飞行器,所述跨介质飞行器为多旋翼结构,所述旋翼的数量N为偶数,且N≥4;所述跨介质飞行器的动力系统包括n*N个动力单元,n为正整数,各所述旋翼上均安装n个所述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包括螺旋桨和用于驱动螺旋桨的电机,所述动力系统中各电机的总推力F≥1.5G,G为所述跨介质飞行器的重力;所述跨介质飞行器的整体密度大于ρ0,ρ0为待进入水域的水密度。
可选的,所述螺旋桨的直径D和螺距p满足:D1≤D≤D2,p1≤p≤p2,其中D1和p1分别为相同推力、相同流体介质密度和相同螺旋桨转速的条件下,船用螺旋桨的对应直径和对应螺距;D2和p2分别为相同推力、相同流体介质密度和相同螺旋桨转速的条件下,飞机用螺旋桨的对应直径和对应螺距。
可选的,所述螺旋桨的直径D为6~8英寸。
可选的,所述螺旋桨的螺距p<D。
可选的,所述电机为大扭矩无刷电机,所述大扭矩无刷电机的扭矩范围是0.1~10N·m。
可选的,所述螺旋桨的桨叶具有翼梢小翼,所述翼梢小翼的倾斜角为10°~30°,所述翼梢小翼的安装角为-4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双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双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64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