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远红外智能采暖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655687.2 | 申请日: | 2021-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151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王婼楠;吴亚琪;尚建勋;马玉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骏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骏源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22 | 分类号: | B60H1/22;B60H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51 | 代理人: | 顾可嘉;夏华栋 |
地址: | 201701 上海市青浦区青***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红外 智能 采暖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远红外智能采暖系统,由远红外电加热系统、远红外电加热控制系统、智能采暖控制系统和云端处理器组成,所述智能采暖控制系统不断从远红外电加热控制系统获取用户行为操作数据经深度学习生成用户采暖运行策略并由云端处理器向红外电加热控制系统下达工作命令,所述远红外电加热控制系统控制远红外电加热系统的运行。本发明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系统,实现采暖的精准控制,并可根据车辆使用人的生活习惯和规律,提前进行人机交互启动采暖,使车辆使用人上车既达到设定温度,工作时热量传递主要以远红外辐射为主,而且还释放出5μm‑15μm的远红外线光波,加热速度快,避免在使用过程电能的浪费,相比现有车用采暖技术,至少节能65‑75%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远红外智能采暖系 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新能源电动汽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 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 量预计将达180万辆,同比增长40%。现有新能源电动汽车采暖一般采用热泵和 PTC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加热,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热泵在环境温度低于零下摄 氏度时其热效率会大幅降低,在此情况下,需要通过热泵加PTC组合的方式加 热。上述的采暖方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热泵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其效率,一 般在低于零摄氏度的环境下,其热效率低,较耗能;2)PTC加热原件功率在 1.5-3KW,在加热时耗能在1.5-3KW/h,不仅不节能,还影响电动汽车的续航里 程;3)热泵和PTC都是采用车内的空调系统进行送风加热空气,一方面造成车 舱内温度不均匀,头热脚凉身体下肢部位温度低,另一方面还导致车舱内空气干 燥,体感舒适度差。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远红外智能采暖系统,其具有如 下文所述之技术特征,以解决现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就是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及限制,提供一种电动汽车远红 外智能采暖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远红外智能采暖系统,由远 红外电加热系统、远红外电加热控制系统、智能采暖控制系统和云端处理器组成。 所述的智能采暖控制系统不断从远红外电加热控制系统获取用户行为操作数据 经深度学习生成用户采暖运行策略并由云端处理器向红外电加热控制系统下达 工作命令,所述的远红外电加热控制系统控制远红外电加热系统的运行。
上述的一种电动汽车远红外智能采暖系统,其中,所述的远红外电加热系统 由分布于客舱地板和座椅下的远红外面状电热材料组成,所述的远红外面状电热 材料为短切碳纤维或碳纳米管作为红外电热材料制备的热塑性或热固性面状复 合电热材料,所述的远红外面状电热材料的背面还包括红外反射层和保温层,所 述的红外发射层可采用铝箔反射膜,所述的保温层可采用酚醛树脂片材、保温棉 或硅酸铝纤维毡。目前汽车采暖的热泵或PTC采暖主要是以热风的形式加热车 舱内空气,在采暖的过程中,是通过从空调出热风来实现车舱内的采暖,虽然可 以调节温度和风速,但是其采暖实质上是以强对流形式加热车舱内的空气,而热 空气的密度低,热空气上浮,这就造成了先加热车舱上部的空间,人体座椅位置 和腿部位置采暖温度一般需要30-40分钟才能基本达到采暖温度,往往“头热脚 凉”极不舒适。而采用将远红外面状电热材料安装在客舱地板下和座椅下,因为 红外电热材料采用的是短切碳纤维或碳纳米管作为发热材料,热量传递主要以远 红外辐射为主,而且还释放出5μm-15μm的远红外线光波,加热速度快,一般开 启15分钟温度就能达到稳定工作状态,加热时温度从下至上呈现递减趋势,符 合“脚暖头凉”的科学采暖的依据。更重要的是,采用红外电热材料采暖,设计功 率一般在150-180W/平米,整车功率一般在500-1200W左右,相较于热泵加PTC 的3-4KW的整车采暖功率,采暖舒适性得到大幅的提高,同时节能节电效果显 著,能大幅增加电动车的续航里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骏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骏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骏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骏源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6556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 下一篇:集成电路